《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早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高爾基就有撰寫傳記體作品的念頭。在一九○八年至一九一○年間,列寧到高爾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島的寓所做客,高爾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講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寧對高爾基說:“您應當把一切都寫出來,老朋友,一定要寫出來!這一切都是富有極好的教育意義的,極好的!”高爾基說:“將來有一天,我寫出來……”不久,他實現了這個諾言。高爾基在這本書中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鉛樣沉重的丑事”,還描繪了作者周圍的許多優(yōu)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是這些普通人給了幼小的高爾基良好的影響,使他養(yǎng)成不向丑惡現象屈膝的性格,鍛煉成堅強而善良的人?!锻辍穼懹谝痪乓欢曛烈痪乓蝗曛g。最初于一九一三年八月至次年一月陸續(xù)發(fā)表在《俄國斯言論報》上。一九一四年首次在柏林出版單行本。中譯本譯自《高爾基三十卷集》第十三卷,一九五六年初次出版。本書根據我社《高爾基文集》第十五卷印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