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世界知道中國,不自今日始,回溯歷史,中外文化交流共有五次高潮。文明交流的深度、廣度也是近代超過古代文化交流、交融、吸收、互補,也不是可避免的現(xiàn)象。只有在國力充實、文化發(fā)達、科學先進的情況下,才可以在交流中采取主動,吸取可用者為我所用。當國勢衰弱,文化停滯,科學落后時,往往在交流中處于被動地位,甚至失去對外來文化選擇的主動權,成為完全被動的接受者。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在長達百年的這一段時間里,輸入中國的外來文化,有些是我們主動吸收的,也有些是中國所不愿接受的,也有些是被迫引進的。歷史告訴人們,當前世界經濟已經一體化,世界上一個地區(qū)出現(xiàn)了經濟危機,全世界都會受到震動。文化方面雖然沒有達到這樣緊密程度,卻也有牽一發(fā)動全身的趨勢。當前文化交流的條件大大超過古代,傳遞手段之迅捷,古人無法想像。因此,文化交流的責任也遠比古代社會沉重。“國際漢學研究書系”負擔著21世紀中外文化交流的艱巨任務。弗朗索瓦·于連是法國當代著名漢學家、哲學家,巴黎第七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對漢文化世界與歐洲關系的研究。于連一直是一位特立獨行的學者,其論著從開始受到冷遇到近年來引起廣泛關注與反響,大有填補???、巴特之后空白之趨勢。本書即為于連與哲學家狄艾里·馬爾塞斯的對話,于連認為對話形式是他總結自己、回答漢學界和哲學界對他的批評以及澄清誤解的最佳方式。本書闡述了于連為什么又是怎樣選擇“經由中國”這一迂回戰(zhàn)略,來反思哲學的命運和西方從古希臘直到20世紀歐洲“衰敗”的歷史經驗,認為只有在語言和歷史譜系方面完全不同于歐洲的中國思想才能發(fā)現(xiàn)西方“理性”的固有成見與不足,并且“在當今最能引發(fā)思考和震撼哲學思想,為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機會” 。書中還回顧了法國漢學學科史,并以漢學為工具,追溯了中國與歐洲第一次思想碰撞中產生的諸多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