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一章 OCDMA系統(tǒng)綜述
1.1 OCDMA系統(tǒng)持術的現狀
1.1.1 光纖信道復用及尋址技術
1.1.2 OCDMA系統(tǒng)的技術特點
1.1.3 OCDMA技術的研究動態(tài)
1.2 OCDMA網絡基本結構原理
1.2.1 OCDMA接入網拓撲原理
1.2.2 相干和非相干OCDMA系統(tǒng)結構
1.2.3 光交換和上下路
1.3 OCDMA系統(tǒng)的關鍵技術
1.3.1 用戶地址碼碼字結構
1.3.2 光編碼器和解碼器
參考文獻1
第二章 OCDMA系統(tǒng)設計的數字基礎
2.1 群、環(huán)、域和Galois理論
2.1.1 群論的相關概念和性質
2.1.2 環(huán)和域、分裂域、有限域
2.1.3 有限Galois域
2.2 射影幾何的相關內容
2.2.1 有限射影空間的幾何模型
2.2.2 射影坐標的變換關系
2.2.3 仿射平面及其性質
2.3 結合論的相關內容
2.3.1 Steiner系統(tǒng)及基性質
2.3.2 Hadmamard矩陣及其構造
2.4 隨機變量的概論分布
2.4.1 高斯過程和泊松過程
2.4.2 常見隨機變量的概率分布
參考文獻2
第三章 OCDMA系統(tǒng)素數碼的構造與分析
3.1 光素數地址碼的相關性分析
3.1.1 光素數地址碼的碼字結構
3.1.2 素數碼的碼字相關性分析
3.1.3 碼字相關性導致的誤碼率分析
3.2 異步OCDMA系統(tǒng)素數地址碼的設計和分析
3.2.1 修正二次素數碼的設計
3.2.2 擴展二次素數碼的設計
3.2.3 MSPC和ESPC的相關性分析
3.3 同步OCDMA系統(tǒng)素數碼的設計與性能研究
3.3.1 內循環(huán)素數碼的結構和性能
3.3.2 同步OCDMA系統(tǒng)的非線性SSPC地址碼設計
3.3.3 同步SSPC的相關性分析
3.3.4 SSPC碼字的性能分析
3.3.5 SSPC碼字與OPC內循環(huán)碼的性能比較
3.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3
第四章 OCDMA系統(tǒng)光正交碼的設計和分析
4.1 光正交地址碼的結構及其相關性檢測方法
4.1.1 OOC碼字的結構表示和圖示
4.1.2 OOC的碼字相關性檢測
4.2 光正交碼集的碼字容量
4.2.1 OOC碼字容量的Johnson界
4.2.2 對稱OOC碼字的容量上界
4.2.3 對稱OOC的碼字容量
4.3 有限射影幾何法設計光正交碼
4.3.1 有限射影幾何與OOC設計的對應關系
4.3.2 GF向量離散對數與OOC碼字脈沖位
4.3.3 由射影平面生成OOC碼字
4.3.4 由高維高壓影空間生成OOC碼字
4.3.5 由k維流形設計光碼字的理論分析
4.4 有限區(qū)組設計理論設計光正交碼
4.4.1 區(qū)組設計參數與OOC碼字參數的對應
4.4.2 Latin方陣及其與有限域上直線的對就
4.4.3 Latin方陣及其與有限域上直線的對應
4.4.4 由Latin方陣生成OOC碼字
4.4.5 基于OLS的LSOOC性能分析
4.4.6 對稱OOC單碼字的循環(huán)全間隔集
4.4.7 由部分間隔集生成多碼字OOC
4.5 有限域上STEINER系統(tǒng)設計OOC碼字
4.5.1 STEINER系統(tǒng)參數與OOC碼字參數的對應
4.5.2 仿射平面的部分點陣對應的FSTEINER系
4.5.3 有限域上STEINER系生成STOOC碼字
4.5.4 STOOC的碼字基數和性能分析
4.6 變重光正交碼簡介
4.7 碼字結構比較
4.8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4
第五章 OCDMA系統(tǒng)二維碼的設計與分析
5.1 二維光地址序列碼的碼字結構
5.1.1 二維碼的碼字矩陣和碼字圖示
5.1.2 二維碼字的相關特性及檢測
5.1.3 對稱二維碼集的碼字容量
5.1.4 對稱二維碼集的碼字容量
5.2 二維素數序列碼的構造和分析
5.2.1 跳頻擴時素數碼簡介
5.2.2 由SSPC生成二維素數碼
5.2.3 2D-SSPC的相關性分析
5.2.4 2D-SSPC的碼字容量
5.2.5 2D-SSPC的誤碼性能
5.3 二維正交序列碼的構造和分析
5.3.1 1D-OOC到2D-OOC的構造過程
5.3.2 2D-OOC碼字的相關性分析
5.3.3 2D-OOC的碼字容量
5.3.4 2D-OOC的誤碼性能
5.4 二維系統(tǒng)RS序列碼的構造和分析
5.4.1 GF上一維RS碼字的構造
5.4.2 2D-RSC碼集的構造
5.4.3 2D-RSC的相關性分析
5.4.4 2D-RSC的碼字容量
5.4.5 2D-RSC的誤碼性能
5.4.6 2D-RSC的構造與分析
5.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5
第六章 OCDMA系統(tǒng)地址編解碼技術
6.1 光纖延時域編解碼技術
6.1.1 固定和可調光纖延時線結構簡介
6.1.2 可調光纖延時線結構的延時控制
6.1.3 OCDMA系統(tǒng)的時域編碼和信號合成
6.1.4 OCDMA系統(tǒng)的時域解碼和信號恢復
6.1.5 時域編解碼OCDMA系統(tǒng)的模擬結果及分析
6.2 基于FBGs的非相干光譜域編解碼技術
6.2.1 FBGs編解碼器的編碼原理
6.2.2 信號編碼、疊加與發(fā)送
6.2.3 數據接收、檢測與恢復
6.2.4 信號功率譜不均交的SAC編碼過程
6.2.5 SAC編解碼系統(tǒng)的傳輸性能
6.3 二維地址碼的OCDMA系統(tǒng)編解碼技術
6.3.1 一維和二維OCDMA系統(tǒng)網絡結構比較
6.3.2 基于FBGs加光纖延時線的二維編碼器
6.3.3 基于AWGs加光纖延時線的二維編碼器
6.3.4 二維編碼和信號疊加
6.3.5 二維OCDMA系統(tǒng)的解碼和信號恢復
6.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6
第七章 總結和展望
7.1 總結
7.2 OCDMA前景展望
參考文獻7
略語表
符號表
圖形索引
表格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