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略語 第1章 雷達技術發(fā)展及應用概論 1.1 引言 1.2 雷達基礎技術發(fā)展趨勢. 1.2.1 電子工程基礎技術. 1.2.2 雷達系統(tǒng)技術. 1.3 雷達應用領域發(fā)展趨勢. 1.3.1 交通管制雷達 1.3.2 氣象觀測雷達. 1.3.3 航天活動雷達 1.3.4微波遙感雷達. 1.3.5 地基武器雷達. 1.3.6 彈載武器雷達. 1.3.7 機載武器雷達. 1.4 雷達工作環(huán)境 1.4.1 雷達作戰(zhàn)目標 1.4.2 電磁干擾環(huán)境 1.4.3 雜波環(huán)境 1.4.4 隱身技術 1.4.5 輻射與反輻射 1.5 雷達制導與微波遙感 1.5.1 制導概述 1.5.2精確制導概述 1.5.3 智能制導概述 1.5.4微波遙感概述 1.6 幾種典型彈載星載雷達有效載荷 1.6.1 末制導雷達導引頭 1.6.2遙控應答機 1.6.3 無線電引信 1.6.4合成孔徑雷達 1.6.5 雷達高度計 1.6.6 微波輻射計與散射計 1.6.7 交會對接測量雷達 第2章 末制導雷達導引頭 2.1 國外雷達導引頭發(fā)展概況 2.1.1 防空防天導彈導引頭 2.1.2 飛航(反艦)導彈導引頭 2.1.3 地地(艦)、空地(艦)導彈導引頭 2. 1. 4 反輻射導彈導引頭 2.2 導引頭性能需求 2.2.1 基本功能. 2.2.2 主要技術要求. 2.3 導引頭應用需求發(fā)展趨勢及限制. 2.3.1 導引頭需求發(fā)展. 2.3.2 導引頭彈載應用局限性及限制. 2.4 雷達基本技術新發(fā)展在導引頭中應用前景. 2.4.1 發(fā)射和接收. 2.4.2 天線陣列. 2.4.3 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 . 2.4.4 空時自適應處理(STAP) . 2.4.5 自動分類. 2.4.6 時空最優(yōu)化. 2.4.7頻率最優(yōu)化. 2.4.8 甚寬帶. 2.4.9 雷達反隱身、反反輻射. 2.5 導引頭總體技術主要發(fā)展方向. 2.5.1 導引頭體制. 2.5.2 高精度直接命中. 2.5.3 高分辨成像. 2.5.4 靈活可變的輻射波形. 2.5.5 復合導引頭. 2.5.6 固態(tài)相控陣. 2.5.7 信息處理技術智能化. 2.5.8 導引頭中應用合成孔徑雷達技術. 2.5.9 多普勒、捷變頻體制的折中. 2.6 導引頭抗地(海)雜波性能和可采用的技術途徑 2.6.1 環(huán)境、雜波對導引頭工作的影響. 2.6.2 抑制雜波的技術途徑. 2.7 導引頭的干擾源及抗干擾能力分析. 2.7.1 干擾源及抗干擾措施. 2.7.2 典型干擾信號機理. 2.7.3 典型導引頭抗干擾能力. 2.7.4 導引頭抗干擾性能評估. 2.8 導引頭體制及組成. 2.8.1 主動導引頭. 2.8.2 半主動導引頭 2.8.3 被動導引頭 2.8.4 匹配導引頭. 2.8.5 復合導引頭. 2.9 雷達導引頭總體指標分析與估算. 2. 9. 1 信號檢測 2.9.2 作用距離估算 2.9.3 測量精度估值 2.9.4分辨力分析 第3章 遙控應答機 3.1 概述 3.1.1 指令制導系統(tǒng)基本組成與特點 3.1.2 遙控應答機發(fā)展概述 3.2 遙控應答機工作機理 3.2.1 概述 3.2.2 遙控應答機設計準則 3.2.3 遙控應答機的控制功能 3.2.4 遙控應答機的探測功能 3.3 應答機的典型體制 3.3.1 非相干應答機 3.3.2 相干應答機 3.3.3 組合式信標一應答機 3.3.4 雙輸入應答機 3.3.5 連續(xù)波應答機 3.3.6 偽隨機編碼(PN)測距應答機 3.3.7 合作目標定位雷達一應答機系統(tǒng) 3.3.8 統(tǒng)一測控應答機 3.4 指令傳輸典型體制 3.4.1 頻分體制 3.4.2 時分體制 3.4.3 時分一頻分復合體制 3.4.4 碼分體制 3.5 遙控應答機總體指標分析與估算 3.5.1 詢問及指令傳輸距離 3.5.2 應答距離 3.5.3 遙控應答機參數對系統(tǒng)精度的影響 3.5.4 應答式合作目標定位性能分析 3.6 抗干擾能力概述 3.6.1 脈沖寬度選擇 3.6.2 脈沖重復頻率選擇. 3.6.3抗過載措施. 3.6.4 頻率和極化選擇 3.6.5 編碼碼組選擇 第4章 無線電引信 . 4.1 概述 4.2 雷達引信組成與特點. 4.2.1 引信的基本組成. 4.2.2 導彈引信特點 4.2.3 國外幾種典型導彈引信組成 4.3 引信工作機理 4.3.1 幾種引信工作的物理機理 4.3.2 彈目交會的幾何關系 4.3.3 非觸發(fā)雷達引信戰(zhàn)技指標要求 4.4 幾種典型雷達引信體制及工作原理 4.4.1 單頻等幅連續(xù)波多普勒引信 4.4.2 調頻連續(xù)波引信 4.4.3 偽隨機編碼引信 4.4.4 脈沖體制引信 4.4.5 比相體制引信 4.4.6 噪聲體制引信 4.5 雷達引信總體指標分析與估算 4.5.1 天線參數 4.5.2 引信最大作用距離指標的確定 4.5.3 雷達引信作用距離估算 4.5.4 積累延時和啟動延時 4.5.5 引爆概率 4.5.6 雷達引信的信號處理 4.6 引信的干擾與抗干擾 4.6.1 引信的干擾 4.6.2 引信抗干擾技術措施 4.7 引信應用實例 4.7.1 偽隨機編碼脈沖多普勒引信 4.7.2 脈沖多普勒空爆引信 4.8 引信智能化概述 第5章 合成孔徑雷達 5.1 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發(fā)展概況及應用 5.1.1 發(fā)展概況 5.1.2 典型應用領域 5.1.3 SAR應用實例及設計特點 5.2 成像雷達基本工作原理及成像方式 5.2.1 雷達成像的基本原理與特點 5.2.2 成像方式及雷達幾何學 5.3 合成孔徑成像雷達的指標體系及總體參數選擇 5.3.1 SAR系統(tǒng)指標體系 5.3.2 影響合成孔徑雷達總體指標的其他參數. 5.4 合成孑L徑成像雷達系統(tǒng)組成及總體性能分析 5.4.1 系統(tǒng)組成與綜合 5.4.2 合成孔徑雷達作用距離方程 5.4.3 SAR接收機動態(tài)范圍設計 5.4.4 影響SAR圖像質量諸因素分析. 5.4.5 合成孔徑雷達的主要分系統(tǒng). 5.4.6 合成孔徑雷達主要關鍵技術. 5.5 合成孔徑雷達的模糊及多視. 5.5.1 方位模糊. 5.5.2 距離模糊. 5.5.3 脈沖重復頻率選擇. 5.5.4 多視處理. 5.6 合成孔徑雷達定標技術. 5.6.1 概述. 5.6.2 外定標. 5.6.3 內定標. 5.6.4校準誤差源. 5.7 合成孔徑雷達成像信號處理. 5.7.1 處理概述. 5.7.2 SAR信號處理特點及處理準則. 5.7.3 SAR數字處理典型步驟 5.7.4 運動補償. 5.8 成像處理的實現. 第6章 雷達高度計. 6.1 概述. 6.2 面目標測高原理. 6.2.1 面目標回波的基本特陛. 6.2.2 高度回波信號模型分析. 6.2.3 高度計雷達方程. 6.3 雷達高度計體制及組成. 6.3.1 窄脈沖體制. 6.3.2 調頻連續(xù)波(FMCW)體制. 6.3.3 線性調頻(LFM)連續(xù)波體制. 6.3.4 脈沖壓縮體制. 6.4測高誤差分析. 6.4.1 平均高度測量. 6.4.2 起伏誤差. 6.4.3 噪聲誤差. 6.4.4 平均測高誤差. 6.4.5 波束指向精度對測高誤差的影響 6.5 典型雷達高度計. 6.5.1 S-193雷達高度計. 6.5.2 Topex雷達高度計. 6.5.3 ERS-1雷達高度計. 6.5.4 先進多模雷達高度計. 6.5.5 綜合觀測平臺Seasat-A . 6.5.6 小型化彈載脈沖雷達高度計 6.6 高精度、高分辨星載雷達高度計設計舉例 6.6.1 系統(tǒng)性能要求及衛(wèi)星軌道參數 6.6.2 雷達高度計技術參數 6.6.3 系統(tǒng)體制及主要參數選擇 6.6.4 高精度、高分辨雷達高度計組成 6.7 雷達高度計應用 6.7.1 海洋應用 6.7.2 冰川學應用 6.7.3 資源探測應用 6.7.4 軍事應用 第7章 輻射計與散射計 7.1 輻射計 7.1.1 概述 7.1.2 輻射計工作機理 7.1.3 輻射計體制與組成 7.1.4 多波段掃描輻射計 7.1.5 輻射計應用與校準 7.2 散射計 7.2.1 概述 7.2.2 散射計工作機理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