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微型計算機概述.
1.1微處理器與微型計算機的發(fā)展概況
1.2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的三個層次
1.3微型計算機中的三種總線結構
1.4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的主要性能指標
1.5微型計算機運算基礎概述
1.5.1數(shù)的定點表示法.32位和64位浮點數(shù)標準格式
1.5.2原碼.反碼與補碼
1.5.3微機中常用的數(shù)字代碼與字符代碼
1.6習題
第2章16位微處理器8086
2.18086CPU的內部結構
2.1.18086CPU內部結構
2.1.28086CPU內部寄存器結構
2.28086對主存儲器的分段管理
2.2.1主存儲器的分段機構
2.2.28086存儲器的結構
2.38086微處理器的引腳及工作模式
2.3.18086CPU的引腳及其功能
2.3.28086在最小和最大工作模式下的典型配置
2.4習題
第3章奔騰系列微處理器
3.1Pentium性能和結構特點
3.1.1Pentium性能簡介
3.1.2Pentium的原理結構
3.2Pentium的寄存器
3.2.1基本寄存器組
3.2.2系統(tǒng)寄存器組
3.2.3浮點寄存器組
3.3Pentium的虛擬存儲器
3.3.1Pentium的工作模式簡介
3.3.2Pentium工作的保護模式
3.3.3Pentium工作的實模式
3.3.4Pentium工作的虛擬8086模式
3.3.5三種工作模式的相互轉換
3.3.6Pentium的存儲保護
3.4Pentium的超標量流水線
3.4.1Pentium的超標量流水線結構
3.4.2U.V流水線及其分工策略
3.5Pentium的引腳信號
3.6PentiumPro~Itanium的技術概述
3.6.1PentiumPro微處理器簡介
3.6.2PentiumII微處理器簡介
3.6.3PentiumIII微處理器簡介
3.6.4Pentium4微處理器簡介
3.6.5Itanium微處理器簡介
3.7習題
第4章16位和32位微處理器的指令系統(tǒng)及匯編語言編程
4.18086微處理器的尋址方式與指令系統(tǒng)
4.1.1尋址方式
4.1.28086指令系統(tǒng)的格式
4:1.38086指令系統(tǒng),
4.216位匯編語言編程
4.2.1偽指令
4.2.2匯編語言中的常量.變量及標號
4.2.3匯編語言中的運算符號和表達式
4.2.4順序與分支程序的設計
4.2.5循環(huán)程序設計
4.2.6子程序設計
4.2.7常用的DOS和BIOS調用
4.332位微處理器的尋址方式與指令系統(tǒng)
4.3.180286相對8086增加的指令
4.3.280386的尋址方式和80386相對80286增加的指令
4.3.380486相對80386增加的指令
4.3.4Pentium相對80486增加的指令
4.432位匯編語言編程
4.4.1匯編語言編程的兩種格式
4.4.232位匯編語言編程
4.5習題
第5章微型計算機存儲器系統(tǒng)結構
5.1存儲器概述
5.1.1存儲器的分類
5.1.2半導體存儲器的主要性能指標
5.2半導體存儲器
5.2.1存儲器中地址譯碼的兩種方式
5.2.2靜態(tài)隨機存取存儲器SRAM
5.2.3只讀存儲器ROM
5.2.4動態(tài)隨機存儲器DRAM
5.3微型計算機中存儲器的系統(tǒng)組成—
5.3.1存儲器芯片與CPU連接時的考慮及篩單連接
5.3.232位微機系統(tǒng)的內存組織
5.4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Memory)技術
5.4.1Cache工作原理
5.4.2Cache組織方式
5.4.3寫cache的策略與一致性
5.4.4PentiumPC的Cache
5.5習題
第6章微型計算機和外設之間的數(shù)據(jù)傳輸
6.1接口及接口技術
6.1.1接口電路的概述
6.1.2接口電路的主要功能
6.1.3接口技術的發(fā)展及分類
6.2I/O端口的編址方式
6.2.1兩種I/O端口的編址方式
6.2.2保護模式下的I/O空間
6.2.332位微處理器采用I/O編址的譯碼電路
6.3微處理器與I/O設備數(shù)據(jù)傳送的幾種方式
6.3.1I/O接口電路的基本結構
6.3.2CPU與I/O設備傳輸數(shù)據(jù)的幾種方式
6.4習題..
第7章中斷及中斷控制器
7.1概述
7.1.1中斷.中斷源及中斷系統(tǒng)
7.1.2中斷處理過程
7.1.38086/8088的中斷系統(tǒng)
7.2可編程中斷控制器82C59A
7.2.182C59A內部結構
7.2.2中斷處理過程
7.2.382C59A引腳信號
7.2.4工作方式
7.2.5命令字和初始化編程
7.3習題
第8章串并行通信接口技術
8.1概述
8.2可編程并行通信接口芯片8255A
8.2.18255A的主要特征
8.2.28255A芯片的引腳信號
8.2.38255A的內部結構
8.2.48255A工作方式控制字和編程
8.2.58255A的工作方式
8.2.68255A的應用
8.3可編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
8.3.1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8.3.2可編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
8.3.38251A應用舉例
8.4通用的異步接收發(fā)送芯片8250
8.5習題
第9章DMA控制器82037A和時間間隔定時器芯片82054
9.1DMA控制器82C37A
9.1.182C37A的內部結構
9.1.282C37A引腳信號的定義
9.1.3內部寄存器的功能和使用
9.1.482C37A與微處理器的接口
9.1.582C37A的DMA接口
9.2CHMOS可編程時間間隔定時器芯片82C54
9.2.182C54內部結構
9.2.282C54的引腳信號
9.2.382C54的控制字
9.2.482C54的六種工作方式
9.2.582C54幾種工作方式的比較
9.3習題
第10章模/數(shù)和數(shù)/模轉換
10.1概述
10.2模/數(shù)與數(shù)/模轉換通道的組成
10.2.1模/數(shù)轉換通道的組成
10.2.2數(shù)/模轉換通道的組成
10.3模/數(shù)與數(shù)/模轉換器的主要技術指標
10.3.1模/數(shù)轉換器的主要技術指標
10.3.2D/A轉換器的主要技術指標
10.4模/數(shù)轉換接口技術
10.4.1常用模/數(shù)轉換芯片
10.4.2A/D轉換芯片AD574
10.4.3AD574與ISA總線的連接
10.5數(shù)/模轉換接口技術
10.5.1常用數(shù)/模轉換芯片
10.5.28位D/A轉換芯片0832
10.5.3DAC0832與ISA前62芯插槽接口
10.6習題
第11章總線與接口標準
11.1總線和接口標準的基本概念
11.1.1總線的基本概念與分類
11.1.2接口標準與接口標準的分類
11.1.3總線的組成及性能指標
11.2幾種典型總線及接口標準
11.2.1PC/XT總線和ISA總線
11.2.2PCI總線
11.2.3AGP總線
11.3RS-232C串行通信接口標準
11.3.1RS-232C串行通信接口標準的信號線
11.3.2RS-232C串行通信接口標準的電氣特性
11.3.3RS-232C電平與TTL電平的轉換
11.3.4機械特性
11.4通用串行總線USB
11.4.1USB的性能特點
11.4.2USB的物理接口和電氣特性
11.4.3USB系統(tǒng)組成及拓撲結構
11.4.4USB的傳輸類型
11.4.5USB包的類型與格式
11.4.6USB的應用
11.5習題...
附錄AMASM6.x上機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