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連續(xù)的生命財產損失為統(tǒng)計指標衡量,水災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而且,水災發(fā)生的頻率、范圍和損失程序均隨時間而上升,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來,平均每年水災都都造成數千人死亡、千億元以上的直接經濟損失,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的主要制約因素。上述事實表明了我國水災防治的迫切性和艱巨性,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對水災無能為力。隨著經驗的積累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國常見水災的類型、季節(jié)、量級和可能危害范圍已基本確定,洪水預報預測也越來越準確。這些方面的進展為水災防治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條件。而且,在與水災的長期斗爭中,我國水災防治的技術體系不斷擴展、完善,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在最近幾十年間以較高的速度建設和發(fā)展。只是由于宏觀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經濟管理和環(huán)節(jié)還比較薄弱。因此,借鑒國外的經驗教訓,建立和發(fā)展經濟機制應當成為今后加強和完善我國水災防治體系的重點。本書對我國水災防治歷史進程的全面回顧,為今后的有關研究提供了翔實的基礎資料;本書設計的四項水災防治經濟機制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選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