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壕帉懻f明本書作為劉春田教授主編的《知識產權法》教材的教學參考配套用書,主要以教材的基本體例為綱,圍繞相關知識點,著重收集國內法學界在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研究中的真知灼見,兼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理論觀點,對其整理分析,匯集成書,以供講授和研習知識產權法課程的教師和學生參考。本書雖名為教學參考,而實有匯百家言論之意。一般而言,一部理想的教材是要回答讀者知識產權法是什么的問題,因此,教材常常以現行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為核心,著重解釋法律概念、法律制度,為讀者建立一個合理的知識體系。其中諸多學術觀點、理論分歧難以細述。而這些多元化的法學觀點往往反映出一套制度由何而來、向何而去的問題。本書若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學富五車的賢師佐以研學小品,為負笈載道的學子去領略法律條文和通行理論背后的紛爭糾葛提供一窺豹之管,是為編者之所求。本書秉承《知識產權法》一貫強調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制度闡釋的研究精神,希冀通過對各種觀點的客觀介紹,使讀者在閱讀中深化理解知識產權的概念、理論和制度,培養(yǎng)自我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讀者通過書中反映的思想碰撞,不但可以了解概念層面的分歧,還可以此為線索,探尋制度形成的過程,以及我國理論界在知識產權法律研究上表現出的不同思路、不同方法,從而為自己的科研辟出蹊徑。眾所周知,由于受科學技術和國際條約巨大影響,各國知識產權法的“版本”都在不斷升級。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在法律領域中也是極為罕見。本書的編寫巧合我國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等相繼修改的更替時期,新舊交接時期,法律規(guī)范、司法解釋以及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都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因此本書的一些內容有時差或墮距存在,惟求讀者諒解。另外,在國外立法資料的選編上,編者曾收集大量的外國法律譯文,盡管收錄這些資料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本書參考的價值,但一時難以同譯作者聯系上,惟有忍痛割愛了。本書按照如下分工編寫完成:李春誼,鄭其斌:第一編;鐘鳴,吳榮珍:第二編;牟勇:第三編;何聲燾:第四編;魯政:第五編;全書由郭禾統(tǒng)稿、定稿。在編寫過程中,編者得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杜宇峰編輯的幫助,編者在此深致謝意。由于編者見識淺陋,加之涉獵資料有限,難免遺漏不少大家賢達之言,書中缺點謬誤也定有不少,編者懇請方家斧正。編者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