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明清之際的歷史人物,常常會面臨尷尬的局面。甲申年(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崇禎自縊,明亡。清軍入關問鼎中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其后有隆武政權,魯王監(jiān)國、永歷朝廷,史稱"南明",一直延續(xù)到南明永歷政權覆滅之時的1662年。歷史的吊桅在于,歷代史書都把明朝的覆亡定于1644年,而非1662年。相對照的是,南宋在臨安淪陷之后,宋蒙(元)戰(zhàn)爭從公元1235年全面爆發(fā),至1279年崖山之戰(zhàn)宋室覆亡,延續(xù)40多年。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殘軍與元軍在新會崖門海域(今屬江門市)展開了一場歷時二十多天的大海戰(zhàn),雙方投入兵力五十余萬,動用戰(zhàn)船兩千余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戰(zhàn)船沉沒,海上浮尸十萬,大臣陸秀夫背負年僅九歲的少帝投海而死,許多忠臣追隨其后,據說達十萬人之多。為什么史學界將南宋滅亡的時間定在崖山之戰(zhàn)的1279年,而明代滅亡的時間卻定在1644年北京失陷,崇禎皇帝自縊?1279年崖山之戰(zhàn)標志著南宋滅亡,南明永歷政權覆滅的1662年為什么不標志著明朝的滅亡?一個潛在的問題是:史家似乎并不認為南明政權是明朝的正朔。但南明既不是割據政權,也不是匪偽政權,也不是偽僭政權。歷史的吊桅極大地影響了對相關歷史人物的評價,本書的主人公施瑯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