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潛(1673~1769),清代詩人。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從23歲起繼承父業(yè),過了40余年的教館生涯。但他熱衷功名,從22歲參加鄉(xiāng)試起,總共參加科舉考試十七次。乾隆四年(1739)中進士時,已是67歲老翁。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77歲辭官歸里。在朝期間,他的詩受到乾隆帝的賞識,常出入禁苑,與乾隆唱和并論及歷代詩的源流升降。沈德潛這種受到皇帝"隆遇"的特殊地位,使他的詩論和作品,風靡一時,影響甚大。沈德潛的詩,現存2300多首,有很多是為統治者歌功頌德之作?!吨聘畞怼?、《曉經平江路》、《后鑿冰行》等反映了一些社會現實。但又常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說教內容,如《觀刈稻了有述》,一方面反映天災為患,民生涂炭的情景:"今夏江北旱,千里成焦土。荑稗不結實,村落虛煙火。天都遭大水,裂土騰長蛟。井邑半湮沒,云何應征徭?"另方面卻又勸百姓要安貧樂道:"吾生營衣食,而要貴知足。茍免餒與寒,過此奚所欲。"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