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這本教材是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是為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的學科基礎課教學而編寫的。所以,本書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任何一門學科教科書的主要任務,就是闡述這門學科的基本觀點。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也應如此。所以這本教材重在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而無意構造哲學體系。同時,作為碩士生教材,本書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時,在深度和廣度以及側重點上與本科生教材有較大的區(qū)別。具體地說,本書在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時,著重是在“深”和“新”上下工夫。“新”和“真”的關系并非如同冰炭,難以相容,相反,二者具有內在的關聯(lián)。所以這本教材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過程中力求做到求新和求真的統(tǒng)一。當然,我們注意到,這本教材提供的只是一種解釋系統(tǒng),其中,也蘊含著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獨特理解。“光榮的路是狹窄的”(莎士比亞語)。哲學思維的勞作極其艱辛。柏拉圖曾7次修改他的國家學說,黑格爾聲明,只要他有自由的余暇,他將把《邏輯學》修改77次。哲學大家尚且如此,我們就更沒有理由自命不凡了。哲學是一個需要不停思索,令人寢食難安的專業(yè),它代表了人們對真理和理想的不斷追求,誰“愛”上了哲學,誰就注定要在精神乃至物質上選擇一條苦行僧的道路;誰要想摘取哲學的果實,誰就必須堅持不懈地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作為科學的哲學,其前提是自我思維必須發(fā)展到相當?shù)牡夭剑霾坏竭@一點就無法上升到哲學境界中來”(赫爾岑語)。在學習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中,需要走過崎嶇的山路和荒涼的沙漠。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的人口處,正像在地獄的人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于事’?!碑斎?,一旦你進入哲學的疆域并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你就會踏上一塊神奇的土地,并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是當代“不可超越的意義視界”(德里達語)。這本教材是集體智慧的產物。由楊耕設計了寫作提綱,分頭執(zhí)筆:第一、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章楊耕;第二、十章陳志良、楊耕;第八、九章陳志良;第十一章馬俊峰。第六、七章是特邀吉林大學哲學系孫正聿教授撰寫的。全書由楊耕統(tǒng)改、定稿。責任編輯李艷輝在本書成書的過程中做了許多具體工作,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此,我們深表謝意。在編寫這本教材的過程中,我們深感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大精深,同時也深感自己的學識有限,深知這本教材的全部缺點。在我們看來,這本教材如同一面鏡子,讀者可以通過這面鏡子看到作者學識的缺陷,從而借助這個途徑將自己的思路端正。為此,我們懷著極大的熱忱歡迎一切來自善意的批評和指責。楊耕2000年2月5日(正月初一)于中國人民大學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