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劍十三俠》寫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間,賽孟嘗徐鶴(字鳴皋)等十二英雄(徐慶、羅季芳、一枝梅、狄洪道、王能、李武、楊小舫、包行恭、周湘帆、徐壽、伍天熊)聚義,各仗俠肝義膽、超群武藝,劫富濟貧,除暴安良,后在七子(七位以“子”命名的劍仙,即玄貞子、一塵子、飛云子、霓裳子、默存子、山中子、海鷗子)及十三生(十三位以“生”命名的劍仙,即凌云生、御風生、云陽生、傀儡生、獨孤生、臥云生、羅浮生、一瓢生、夢覺生、漱石生、鷦寄生、河海生、自全生)的幫助下,隨右都御史楊一清平定甘肅安化王朱寘鐇叛亂、隨僉都御史王守仁平定江西寧王朱宸濠叛亂,結果七子十三生與十二英雄各受封賞。書中所述安化王朱寘鐇及寧王朱宸壕作亂始末,系“據原史而增撰之”(月湖漁隱“三集”序),與史實大致相符?!镀邉κ齻b》問世后,續(xù)作與仿作紛出,以至于在清末明初形成了一個武俠小說的新流派。這種既貫穿懲惡揚善的傳統(tǒng)俠義精神,又閃爍著劍光俠影、亦真亦幻的劍俠小說,不但以其“令人色舞眉飛、拍案叫絕”(江文蒲“初集”序)的奇妙筆墨影響了同代人的創(chuàng)作,而且對于五十年代興起的以金庸、梁羽生為代表的所謂“新武俠小說”的創(chuàng)作也有著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