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機械、儀表工業(yè)物性分析儀器

物性分析儀器

物性分析儀器

定 價:¥45.00

作 者: 李玉忠主編
出版社: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分析儀器使用與維護叢書
標 簽: 儀表工業(yè)

ISBN: 9787502569310 出版時間: 2005-07-01 包裝: 精裝
開本: 25cm 頁數(shù): 375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前 言 物性分析儀器是檢測物質某些物理特性的一類儀器。 這里所說的"物質",是指可以局限于某一范圍內的固體、液體和氣體,而非泛指獨立存在于人們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這里所說的"物性",是指可以用物理量來定量描述和用儀器來定量檢測的那些物質特性,而非泛指物質的所有特性。 可用于定量描述和檢測的物性主要有水分、濕度、黏度與流變性、密度、粒度、濁度和石油產品的餾程、蒸氣壓、閃點、傾點、濁點、辛烷值等。 由于檢測這些物性的儀器都是按其檢測參量來命名的,所以物性分析儀器不按檢測原理而按檢測參量來分類。例如,檢測水分的儀器叫作水分計或水分儀,檢測濕度的儀器叫作濕度計。本書按此分類原則在前面幾章分別介紹水分儀器、濕度儀器、黏度與流變性儀器、密度儀器、粒度儀器和濁度儀器,最后一章介紹石油物性分析儀器。最后一章之所以不像前幾章那樣按被測參量分章介紹而歸為一章,是鑒于這類儀器的專用性與多樣性。 關于粒度儀器,在所見的有關物性分析技術與儀器的觀有著述中都未列入。固體顆粒的粒度及其分布是粉體材料的重要物理特性,它關系到粉體材料及其制品的應用性能。隨著國內外粉體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對粒度測試儀器的需求急劇上升。粒度分析技術和儀器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獲得了迅速的發(fā)展,先后出現(xiàn)了多種粒度測量方法和眾多相關儀器。為適應我國粉體工業(yè)發(fā)展的形勢和需要,本書首次將粒度儀器作為一章予以介紹。 物性分析儀器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儀器門類眾多,每類儀器所采用的測量方法和工作原理又多種多樣,研發(fā)制造會涉及諸多學科與技術領域,因而又自然地逐步形成了許多小的專業(yè)性很強的研發(fā)制造和檢測應用分支。據(jù)此特點,本書在編寫中邀請了在不同專業(yè)領域長期從事教學、研發(fā)、測試和應用的十幾位作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全書結構由李玉忠確定。緒論由李玉忠編寫。第1章由多位作者編寫,其中李占元編寫重量法水分計,易洪編寫卡爾·費休水分儀,單成祥與田廣軍編寫電阻式水分計,張邦宏編寫電容式水分計,王子成編寫近紅外水分儀,劉圣康編寫中子水分計,李玉忠編寫微波水分計。第2章由范金鵬與權學理編寫。第3章由李鴻英和張勁軍編寫。第4章由李興華編寫。第5章由胡榮澤編寫。第6章由張文閣編寫。第7章由藺玉貴編寫。全書由李玉忠統(tǒng)稿。 物性分析儀器是分析儀器領域動態(tài)發(fā)展的一個分支。本書力圖全面反映當代物性分析儀器領域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及最新成果。所介紹的儀器中有不少為20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的儀器,最新的為2002年上市的儀器。希望能給從事物性分析的相關科技人員提供較完整的一本學習參考書,也為大專院校有關專業(yè)的師生提供一本實用的教學參考書。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大量中外文參考書籍和文獻資料,主要參考文獻列在每章的末尾。在此謹對國內外有關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如有不妥之處,恭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5年3月

作者簡介

暫缺《物性分析儀器》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緒論
第1章 水分儀器
1.1 水分測量的基本概念
1.2 重量法水分計
1.2.1 重量法水分計的基本原理和儀器類型
1.2.2 烘箱法
1.2.3 熱天平法
1.2.4 干燥劑法
1.2.5 樣品的制備與預處理
1.3 卡爾·費休水分儀
1.3.1 卡爾·費休滴定法的原理和分類
1.3.2 卡爾·費休試劑
1.3.3 儀器的基本結構和原理
1.3.3.1 卡爾·費休容量法滴定儀
1.3.3.2 卡爾·費休庫侖法滴定儀
1.3.4 卡爾·費休水分儀的性能指標及檢測方法
1.3.5 卡爾·費休水分儀的使用注意事項
1.3.5.1 環(huán)境濕度
1.3.5.2 填充電解液
1.3.5.3 取樣
1.3.5.4 樣品量
1.3.5.5 影響測量結果的其他因素
1.3.5.6 及時更換電解液
1.3.5.7 清潔滴定池和電解電極
1.4 電阻式水分計
1.4.1 測量原理及其數(shù)學模型
1.4.1.1 一般原理、特點及應用領域
1.4.1.2 傳統(tǒng)測量原理
1.4.1.3 高精度測量原理
1.4.1.4 高精度測量采用的實用數(shù)學模型
1.4.2 儀器系統(tǒng)組成框圖及各組成部分的作用
1.4.2.1 傳統(tǒng)電阻式水分計
1.4.2.2 智能化電阻式水分計
1.4.3 電阻式水分傳感器
1.4.3.1 杯狀電阻式水分傳感器
1.4.3.2 探針電阻式水分傳感器
1.4.3.3 平板電阻式水分傳感器
1.4.3.4 滾輪電阻式水分傳感器
1.4.4 電阻式水分計的常用測量電路
1.4.4.1 線性靈敏的不平衡電橋
1.4.4.2 晶體管電路
1.4.4.3 高精度大量程運算放大器電路
1.4.5 智能化電阻式水分計的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
1.4.6 測量準確度
1.4.6.1 電阻式水分計的準確度水平
1.4.6.2 影響準確度的因素及其克服辦法
1.4.7 儀器的使用與維護
1.4.7.1 使用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
1.4.7.2 常見故障及處理
1.5 電容式水分計
1.5.1 測量原理
1.5.1.1 一般原理、特點及應用領域
1.5.1.2 原理結構框圖及各部分的作用
1.5.2 電容式水分傳感器
1.5.2.1 一種介質的電容式水分傳感器
1.5.2.2 兩種介質的并聯(lián)電容式水分傳感器
1.5.2.3 物料的介電性能對傳感電容的影響
1.5.3 常用測量電路
1.5.3.1 阻抗電橋測量放大電路
1.5.3.2 差拍測量電路
1.5.3.3 高頻諧振測量電路
1.5.3.4 復阻抗分離測量電路
1.5.4 單片機測量電路
1.5.4.1 單片機測量系統(tǒng)的組成
1.5.4.2 輸入通道的參量變換器接口電路
1.5.4.3 輸出通道的顯示器接口
1.5.5 電容式水分計的遙測技術
1.5.6 電容式水分計的標定
1.5.7 儀器的使用與維護
1.5.7.1 使用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
1.5.7.2 常見故障及處理
1.6 近紅外水分儀
1.6.1 測量原理
1.6.2 儀器的分類和應用場合
1.6.3 透射式近紅外水分儀
1.6.3.1 一次透過式水分儀
1.6.3.2 多次透過式水分儀
1.6.3.3 球面聚光式水分儀
1.6.3.4 三種透射式水分儀的對比
1.6.4 反射式近紅外水分儀
1.6.4.1 單光路雙光束近紅外水分儀
1.6.4.2 雙光路四光束近紅外水分儀
1.6.4.3 三波長近紅外水分儀
1.6.5 近紅外水分測量系統(tǒng)
1.6.6 近紅外水分儀的標定與校準
1.6.7 近紅外水分儀的使用與維護
1.7 中子水分計
1.7.1 中子水分測定法的基本原理和儀器類型
1.7.1.1 按測量方式分類
1.7.1.2 按測量原理分類
1.7.1.3 按裝置類型分類
1.7.2 固定式中子水分計
1.7.2.1 固定式插入型中子水分計
1.7.2.2 固定式表面型中子水分計
1.7.2.3 固定式透射型中子水分密度計
1.7.3 移動式中子水分計
1.7.3.1 移動式插入型中子水分計
1.7.3.2 移動式表面型水分密度計
1.7.4 取樣式中子水分計
1.7.4.1 取樣式透射型熱中子水分計
1.7.4.2 取樣式透射型快中子水分計
1.7.4.3 取樣式散射型熱中子水分計
1.7.5 中子源和γ源及其防護
1.7.5.1 中子源和γ源
1.7.5.2 輻射防護簡介
1.7.5.3 中子源的防護及屏蔽
1.7.5.4 γ射線的屏蔽
1.7.6 核探測器
1.7.7 典型中子水分計的保養(yǎng)與維護
1.8 微波水分計
1.8.1 微波水分測量原理
1.8.1.1 什么是微波
1.8.1.2 微波頻率下水和其他物質的介電特性
1.8.1.3 微波傳輸特性與濕物質介電常數(shù)的關系
1.8.1.4 其他變量對微波傳輸特性的影響及其解決辦法
1.8.2 微波水分測量的主要特點和應用領域
1.8.3 微波水分傳感器
1.8.3.1 自由空間型傳感器
1.8.3.2 傳輸線型傳感器
1.8.3.3 反射型傳感器
1.8.3.4 諧振器型傳感器
1.8.3.5 時域反射法型傳感器
1.8.4 微波水分測量電路
1.8.4.1 衰減測量電路
1.8.4.2 相移測量電路
1.8.4.3 衰減和相移測量電路
1.8.4.4 諧振頻率測量電路
1.8.5 微波水分計與在線微波水分測量系統(tǒng)
1.8.5.1 新鮮天然橡膠乳液微波水分計
1.8.5.2 綠茶生產微波水分測量系統(tǒng)
1.8.5.3 碎木板生產微波水分測量系統(tǒng)
1.8.5.4 時域反射法水分計
參考文獻
第2章 濕度儀器
2.1 濕度測量的基本概念
2.1.1 水及水汽的性質
2.1.1.1 關于平衡和飽和的概念
2.1.1.2 汽化和蒸發(fā)
2.1.2 飽和水汽壓公式
2.1.2.1 WexlerGreenspan飽和水汽壓公式
2.1.2.2 飽和水汽壓的簡化公式
2.1.3 增加系數(shù)f
2.1.4 濕度的表示方法
2.1.4.1 混合比
2.1.4.2 比濕
2.1.4.3 相對濕度
2.1.4.4 露點(霜點)
2.1.5 常用濕度單位的換算
2.1.6 濕度儀器的分類
2.2 干濕球濕度計
2.2.1 干濕球濕度計的理論
2.2.1.1 基本原理
2.2.1.2 影響濕球溫度的因素
2.2.2 各種干濕球濕度計
2.2.2.1 玻璃水銀溫度計干濕表
2.2.2.2 使用電測溫元件的干濕球濕度計
2.2.3 干濕表使用的注意事項
2.3 冷凝露點濕度計
2.3.1 露點濕度計的原理
2.3.2 露點的研究
2.3.3 普通冷鏡露點儀
2.3.4 循環(huán)式冷凝濕度計
2.3.5 低霜點冷鏡露點儀
2.3.6 聲表面波露點濕度計
2.4 氯化鋰露點濕度計
2.5 電阻式濕度計
2.5.1 氯化鋰濕度計
2.5.2 陶瓷濕度傳感器
2.5.2.1 陶瓷濕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2.5.2.2 陶瓷濕度傳感器的結構
2.5.2.3 陶瓷濕度傳感器的主要特性
2.5.3 高分子電阻式濕度傳感器
2.6 電容式濕度計
2.6.1 高分子聚合物電容式濕度計
2.6.1.1 濕敏材料的感濕機理
2.6.1.2 濕敏材料的設計
2.6.1.3 濕敏元件的上電極和下電極
2.6.1.4 濕敏元件的上保護層
2.6.1.5 電容式濕敏元件的調理電路和儀器設計
2.6.1.6 電容濕敏元件的電容濕度特性回歸和溫度補償
2.6.2 氧化鋁濕度計
2.6.2.1 基本原理
2.6.2.2 氧化鋁濕度傳感器的結構和陽極氧化工藝
2.6.2.3 氧化鋁濕度傳感器的一些主要特性
2.7 涂膜壓電和聲表面波晶體濕度計
2.7.1 涂膜壓電吸收濕度分析儀
2.7.1.1 石英檢測器晶體
2.7.1.2 石英檢測器的工作原理
2.7.1.3 石英檢測器的結構
2.7.2 聲表面波晶體濕度傳感器
2.7.2.1 聲表面波晶體濕度傳感器的原理和結構
2.7.2.2 SAW晶體濕度傳感器的幾個主要問題
2.8 電解濕度計
2.8.1 概述
2.8.2 電解濕度計的工作原理和儀器結構
2.8.3 電解池
2.8.3.1 電解池的結構
2.8.3.2 電解池的清洗工藝
2.8.3.3 電解池的涂膜工藝
2.8.3.4 電解池的活化和儲存
2.8.4 電解濕度計的使用
2.9 光譜吸收濕度計
2.9.1 紅外吸收濕度計
2.9.1.1 基本原理
2.9.1.2 儀器的基本組成
2.9.1.3 標定與壓力對測量的影響
2.9.1.4 小結
2.9.2 紫外吸收濕度計
2.9.2.1 原理
2.9.2.2 組成和結構
2.9.2.3 儀器的標定和檢測
2.9.3 光纖濕度分析儀
2.9.3.1 光纖濕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2.9.3.2 光纖濕度傳感器的性能
2.10 濕度標準和濕度計的校準
2.10.1 重量法
2.10.2 濕度發(fā)生器
2.10.2.1 雙壓法濕度發(fā)生器
2.10.2.2 雙溫法濕度發(fā)生器
2.10.3 飽和鹽固定濕度點法
2.10.4 濕度儀器的檢定
2.10.4.1 濕度計量標準的傳遞系統(tǒng)
2.10.4.2 濕度計的檢定周期
參考文獻
附錄2.1 飽和水蒸氣壓表
表1 水的飽和蒸氣壓(0~100℃)
表2 過冷水的飽和蒸氣壓(0~-50℃)
表3 冰的飽和蒸氣壓(0~-100℃)
附錄2.2 露點與其他主要濕度單位換算表
表1 露點與其他主要濕度單位換算表(0~80℃)
表2 露點與其他主要濕度單位換算表(0~-75℃)
第3章 黏度與流變性儀器
3.1 黏度與流變性測量的基本概念
3.1.1 黏度的定義與物理意義
3.1.2 非牛頓流體及其流變性質
3.1.2.1 非牛頓流體的概念及表觀黏度
3.1.2.2 非牛頓流體的分類
3.1.2.3 黏彈性體
3.1.2.4 非牛頓流體流變性的時間相關性
3.1.3 黏度與流變性測量方法和儀器概述
3.1.3.1 黏度與流變性測量的目的及途徑
3.1.3.2 黏度與流變性測量方法概述
3.2 同軸圓筒黏度計及流變儀
3.2.1 測量原理
3.2.2 牛頓流體黏度的測量
3.2.2.1 普通同軸圓筒結構
3.2.2.2 雙間隙圓筒結構
3.2.3 非牛頓流體表觀黏度與流變性的測量
3.2.3.1 已知流變方程
3.2.3.2 未知流變方程
3.2.3.3 普適性
3.2.4 影響測量準確性的主要因素
3.2.4.1 末端效應
3.2.4.2 偏心
3.2.4.3 黏性發(fā)熱
3.2.4.4 二次流與湍流
3.2.4.5 壁面滑移
3.2.4.6 試液與環(huán)境的溫差
3.2.4.7 儀器熱膨脹
3.2.4.8 試液的熱脹冷縮
3.2.4.9 轉速變化
3.2.4.10 儀器測量軸的自身摩擦
3.2.5 儀器的典型結構
3.2.5.1 探測系統(tǒng)
3.2.5.2 力矩系統(tǒng)與測矩系統(tǒng)
3.2.5.3 驅動與測速系統(tǒng)
3.2.5.4 定位系統(tǒng)
3.2.5.5 恒溫系統(tǒng)
3.3 毛細管黏度計及流變儀
3.3.1 測量原理
3.3.1.1 哈根泊肅葉定律及牛頓流體黏度測定原理
3.3.1.2 非牛頓流體流變性的測量原理
3.3.2 影響測量準確性的主要因素
3.3.2.1 動能修正
3.3.2.2 末端修正
3.3.2.3 湍流、滑移及其他
3.3.3 牛頓流體黏度的測定
3.3.3.1 絕對測量
3.3.3.2 相對測量
3.3.4 毛細管黏度計/流變儀的典型結構
3.3.4.1 用于牛頓流體黏度測量的毛細管黏度計
3.3.4.2 用于非牛頓流體流變性測量的毛細管流變儀
3.4 其他常用黏度及流變性測量方法及儀器
3.4.1 旋轉法
3.4.1.1 錐板式黏度計
3.4.1.2 平行板式黏度計
3.4.2 落體式
3.4.2.1 落球式黏度計
3.4.2.2 落柱式黏度計
3.4.2.3 氣泡黏度計
3.4.3 振動式
3.4.3.1 扭轉振動黏度計
3.4.3.2 振動片式黏度計
3.4.3.3 振球式黏度計
3.4.4 平板法
3.4.4.1 滑板式測黏系統(tǒng)
3.4.4.2 帶式測黏系統(tǒng)
3.4.4.3 壓板(橫流)式測黏系統(tǒng)
3.4.4.4 傾斜板式測黏系統(tǒng)
3.5 高溫黏度計
3.5.1 高溫旋轉黏度計
3.5.1.1 原理
3.5.1.2 測量裝置
3.5.1.3 影響因素
3.5.2 升球式高溫黏度計
3.5.2.1 原理
3.5.2.2 測量裝置
3.5.2.3 影響因素
3.5.3 陷入式高溫黏度計
3.5.3.1 原理
3.5.3.2 測量裝置
3.5.4 梁彎式高溫黏度計
3.5.5 纖維伸長式(拉絲法)高溫黏度計
3.5.6 扭曲變形式高溫黏度計
3.5.7 平板式高溫黏度計
3.6 工業(yè)流程在線黏度計
3.6.1 細管式在線黏度計
3.6.2 旋轉式在線黏度計
3.6.3 落體法
3.6.3.1 浮子式在線黏度計
3.6.3.2 落塞式在線黏度計
3.6.4 振動法
3.6.4.1 超聲黏度計
3.6.4.2 振簧式在線黏度計
3.6.4.3 振動片式在線黏度計
3.6.5 在線黏度計的采樣與溫度補償系統(tǒng)
3.6.5.1 采樣系統(tǒng)
3.6.5.2 溫度補償系統(tǒng)
3.6.6 在線黏度計的選擇
3.7 黏度標準與黏度計的檢定
3.7.1 黏度標準與基準
3.7.1.1 純水的黏度
3.7.1.2 黏度計量基準與標準裝置
3.7.1.3 黏度標準液
3.7.2 黏度計的檢定
3.7.2.1 一般檢定方法介紹
3.7.2.2 毛細管黏度計的檢定要點
3.7.2.3 旋轉黏度計的檢定要點
3.7.2.4 滾落式落球黏度計的檢定要點
參考文獻
第4章 密度儀器
4.1 密度測量的基本概念
4.1.1 密度的基本概念
4.1.2 密度與溫度、壓力的關系
4.1.2.1 密度與溫度的關系
4.1.2.2 密度與壓力的關系
4.1.2.3 密度與溫度、壓力的關系
4.1.3 密度測量方法及其儀器分類
4.2 實驗室用密度儀器
4.2.1 液體靜力天平稱量裝置
4.2.2 韋氏天平
4.2.3 密度瓶
4.2.4 浮計
4.2.5 液化石油氣密度測定儀
4.2.6 鉆井液密度計
4.2.7 折光儀與旋光儀
4.2.7.1 折光儀
4.2.7.2 旋光儀
4.2.8 臺式數(shù)字密度計
4.2.9 密度梯度管裝置
4.2.10 沉浮密度比較儀
4.2.11 浮沉子
4.2.12 氣體流出計
4.2.13 氣體密度天平
4.2.14 貝克曼空氣壓力比較儀
4.3 工業(yè)用密度與濃度儀器
4.3.1 浮子式密度計
4.3.1.1 漂浮浮子式密度計
4.3.1.2 全浸浮子式密度計
4.3.2 靜壓式密度計
4.3.3 連續(xù)稱量式密度計
4.3.4 射線式密度計
4.3.5 聲學式密度計
4.3.6 氣柱平衡式密度計
4.3.7 離心力式密度計
4.3.8 轉矩式氣體密度計
4.3.9 振動式密度計
4.3.10 光學式濃度計
4.3.11 電磁式濃度計
4.3.12 電導式濃度計
4.3.13 熱導式濃度計
4.3.14 密度測量系統(tǒng)
4.3.15 密度計的校準與檢驗
4.3.16 密度計的安裝及安全措施
4.4 密度標準及其量值傳遞
4.4.1 密度標準參考物質
4.4.1.1 純水
4.4.1.2 純汞
4.4.1.3 干空氣
4.4.1.4 其他密度標準參考物質
4.4.2 液體密度標準及其量值傳遞體系
4.4.3 固體密度標準及其量值傳遞體系
4.5 有關常用數(shù)據(jù)表
參考文獻
第5章 粒度儀器
5.1 粒度的基本概念
5.1.1 顆粒和粉體
5.1.2 粒度和粒度分布
5.1.2.1 定義
5.1.2.2 表示粒度特性的幾個關鍵指標
5.1.2.3 粒度分布的表示形式
5.2 常用粒度測量方法
5.3 常用的幾種粒度儀
5.3.1 篩分儀
5.3.1.1 篩系列
5.3.1.2 篩分標準和篩子標準
5.3.1.3 聲波篩分儀
5.3.2 圖像分析儀
5.3.2.1 工作原理與儀器結構
5.3.2.2 粒度分析步驟
5.3.3 離心沉降粒度分析儀
5.3.3.1 離心沉降原理
5.3.3.2 儀器操作和使用注意事項
5.3.4 Coulter計數(shù)器
5.3.4.1 測量原理
5.3.4.2 儀器結構與運行步驟
5.3.4.3 儀器校準
5.3.4.4 測量誤差分析
5.3.5 激光粒度儀
5.3.5.1 原理
5.3.5.2 儀器結構
5.3.5.3 測量注意事項
5.3.5.4 激光粒度儀測量下限的延伸
5.3.6 光子相關光譜儀
5.3.6.1 原理
5.3.6.2 儀器結構框圖
5.3.6.3 樣品制備
5.3.6.4 實驗時間
5.4 粒度儀的選擇
5.5 粒度標準物質
參考文獻
第6章 濁度儀器
6.1 濁度的定義及表示方法
6.1.1 濁度的定義
6.1.2 常用濁度單位的表示方法
6.2 濁度測量方法的分類
6.3 光學法測量濁度的基本原理
6.4 濁度計的基本結構
6.5 透射式濁度計
6.5.1 落流式濁度計
6.5.2 雙光路雙探測器濁度計
6.5.3 雙光路單探測器濁度計
6.5.4 兩次透過式濁度計
6.6 散射式濁度計
6.7 表面散射式濁度計
6.8 比率濁度計
6.8.1 散射透射比式濁度計
6.8.2 雙光源雙探測器四束比率式濁度計
6.8.3 單光源雙探測器比率式濁度計
6.8.4 單光源三探測器比率式濁度計
6.8.5 積分球式濁度計
6.8.6 振動鏡散射透射平衡式濁度計
6.8.7 激光比率式濁度計
6.9 濁度計的技術指標評價及主要使用注意事項
6.10 濁度標準物質
參考文獻
第7章 石油物性分析儀器
7.1 石油物性分析儀器的概念
7.2 餾程分析儀
7.2.1 餾程的定義
7.2.2 常壓蒸餾儀
7.2.3 減壓蒸餾儀
7.2.4 餾程在線分析儀
7.3 閃點分析儀
7.3.1 閃點的定義
7.3.2 閉口閃點儀
7.3.3 開口閃點儀
7.3.4 在線閃點分析儀
7.4 傾點(濁點)分析儀
7.4.1 傾點的定義
7.4.2 濁點的定義
7.4.3 傾點(濁點)分析儀器
7.4.4 在線傾點(濁點)分析儀
7.5 飽和蒸氣壓測定儀
7.5.1 飽和蒸氣壓的定義
7.5.2 實驗室飽和蒸氣壓測定儀
7.5.3 在線蒸氣壓測定儀
7.6 辛烷值測定儀
7.6.1 辛烷值的定義
7.6.2 辛烷值機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