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中國歷史上群雄蜂起、戰(zhàn)亂紛爭的最著名的社會大變動時期,政權并立、縱橫角逐。用人、決策、擇主、自我實現(xiàn),成為三國英雄的時代主題。智謀紛呈,詭道異彩,道德和功利糾葛重重。風云際會的年代,民族心理和文化結構中最為復雜神秘的部分是被精彩呈現(xiàn)。本書分析的對象是《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三國演義》情節(jié)生動、故事完整、人物心理刻畫細致入微,徹底拋開《三國志》是為了避免歷史與小說不相一致時的無所適從。本書沒有敘述、有分析,敘述也是為了分析,對人物的道德評判謹慎態(tài)度。本書依據的藍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的《三國演義》所引用的文字和情節(jié)均忠實于原文,只是對其中的標點有部分改動。考慮到讀者手中《三國演義》版本的不同,本書所引原文只注回數,不注頁碼。戲說三國何時休?讀史還看[正解三國]。一個人盡其才的風云時代,人性與政治狂熱交鋒,識英雄、重英雄,本書為您正解用人實戰(zhàn)中的三國英雄智慧。劉備在關鍵的時候往往技高一籌,能發(fā)掘出人的內在驅動力以掌握之,這種征人心的獨到方式有三個步驟……曹操樂觀自信的精神直到晚年未嘗稍變,他一生戰(zhàn)功卓著,威震天下。法家政治思想是為統(tǒng)治人物提供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統(tǒng)治術,正因為如此,曹操才公開宣揚[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心理。也明有意安排讓關己放走曹操,是要平衡本集團外部和內部兩種關系:對外,他要平衡孫權與曹操兩大軍事集團的關系;對內,他要防止宗派傾向的形成。就當時的政治背景言,司馬懿處于劣勢,但他取柔性待下、俗取先子的策略,大智佯愚,等待時機,終于后發(fā)制人。道家的思想熏陶出了這樣一位政治斗爭的高手。魏延的人生結局合有悲劇色彩,這種悲劇是由他個人性格和時代精神的碰撞造成的,古老的國度還沒有開放型的民族意識時,歷史莽然造就了一個另類的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