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與謬論》一書是我為閩南佛學院學生講授《辨中邊論》的講記,也算是我多年從事唯識教學的一個副產品。自1984年從中國佛學院畢業(yè)以來,我一直在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開設唯識課程,先后講過《解深密經》、《攝大乘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百法明門論》及《辨中邊論》等經論。在近二十年的唯識教學過程中,我感覺自己收獲很大。因為這個因緣,我才能深入學習這些殊勝的典籍,并由此對凡夫心及依此顯現(xiàn)的虛妄世界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同時也為我正確認識人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侗嬷羞呎摗肥菑浝掌兴_傳世的重要論典之一,也是唯識宗重要的依據論典。彌勒菩薩及唯識宗初祖,所著之《瑜伽師地論》被唯識宗尊為“本論”。唯識宗的依據典籍為“一本十支”,“本”便是《瑜伽師地論》,其余十支皆為“本論”部分內容的延伸。《辨中邊論》雖為“十支”之一,但其地位僅次于“本論”。從《辨中邊論》的名稱,便能了解此論的宗旨。辨為辨析,中是中道,邊是邊見。也就是說,本論是幫助我們認識:何為中道,何為邊見。正如歐陽竟無居士在《瑜伽師地論·敘》中所言:“《辨中邊論》者,敘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為宗?!边@使我聯(lián)想另一部闡述中道的論典,即中觀學派所尊崇的《中論》。該論同樣以顯示中道實相為宗,并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的著名偈頌,對中觀學派的中道實相觀作了高度概括。而《辨中邊論》的開篇,亦以“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此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的偈頌,明確揭示了本論宗旨及如何認識中道實相。所不同者,中觀學派是依二諦設教,而瑜教學派是依三性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