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概述
參考文獻
第2章 紫外-可見和熒光光譜
2.1 引言
2.2 一些基本問題
2.2.1 溶劑的選擇
2.2.2 探針的選擇與應用
2.3 分析方法
2.3.1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2.3.2 發(fā)射光譜
2.3.3 應用示例
參考文獻
第3章 圓二色光譜
3.1 引言
3.2 基本問題
3.2.1 旋光與圓二色性
3.2.2 旋轉強度
3.2.3 影響因素
3.2.4 常用規(guī)則和方法
3.3 應用示例
3.3.1 溶液中環(huán)糊精復合物的結構
3.3.2 手性主體結合非手性有機分子
3.3.3 超分子、分子聚集體的構象與性質
3.3.4 模擬生物大分子構象
參考文獻
第4章 核磁共振波譜
4.1 引言
4.2 概念·術語·方法
4.2.1 一維譜
4.2.2 二維譜
4.2.3 固體核磁
4.3 應用示例
4.3.1 確定穩(wěn)定常數
4.3.2 包結復合物結構
4.3.3 研究冠醚-陽離子交換機理
4.3.4 手性識別機理
4.3.5 分子內動態(tài)
4.3.6 固體核磁應用
參考文獻
第5章 量熱法和熱分析
5.1 量熱法
5.1.1 引言
5.1.2 熱力學量的概念
5.1.3 反應熱的獲取
5.1.4 確定穩(wěn)定常數和焓變
5.1.5 應用示例
5.2 熱分析
5.2.1 熱重分析法
5.2.2 差示掃描量熱和差熱分析
5.2.3 熱分析技術的聯合
參考文獻
第6章 電子顯微技術
6.1 引言
6.2 表面形態(tài)
6.2.1 自集單分子層
6.2.2 其他類型的自組裝體系
6.2.3 基底上有機吸附物的超分子式樣
6.3 膜表面結構和性質
6.3.1 單層和多層
6.3.2 囊泡
6.3.3 固體表面
6.4 分子識別
6.4.1 超分子主-客體互相作用
6.4.2 生物體內的分子識別
6.5 分子器件
參考文獻
第7章 振動光譜
7.1 引言
7.2 基本概念
7.2.1 原理
7.2.2 簡正振動
7.2.3 基團頻率
7.2.4 譜帶強度
7.3 應用示例
7.3.1 證明形成包結物
7.3.2 有機自集體系
7.3.3 沸石體系的研究
7.4 振動光譜新技術
7.4.1 二維相關譜
7.4.2 表面等離子體振子共振
7.4.3 時間分辨IR/Raman光譜
7.4.4 傅里葉變換紅外反射-吸收光譜法
7.4.5 紅外顯微鏡
參考文獻
第8章 結合動力學
8.1 引言
8.2 概念和基本方程
8.2.1 過渡態(tài)理論
8.2.2 反應速率和速率方程
8.2.3 活化能E下標a
8.3 快反應和反應技術
8.3.1 弛豫動力學
8.3.2 快速混合法
8.4 應用示例
8.4.1 弛豫法
8.4.2 停-流技術
8.4.3 變溫變壓停-流技術
8.4.4 電導停-流法
參考文獻
第9章 其他分析方法
9.1 衍射技術
9.1.1 單晶X射線衍射技術
9.1.2 X射線粉末衍射
9.1.3 中子衍射
9.2 電化學技術
9.2.1 循環(huán)伏安法
9.2.2 應用示例
9.2.3 電導技術及其他
9.2.4 發(fā)展趨勢
9.3 質譜
9.3.1 串聯質譜
9.3.2 電噴霧離子化質譜
9.3.3 快原子轟擊質譜
9.3.4 傅里葉變換離子回旋共振質譜
9.3.5 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離子化質譜
9.4 介電常數法
9.4.1 電磁波和材料的互相作用
9.4.2 方法和應用
9.5 萃取技術
9.5.1 實驗方法
9.5.2 計算和處理
參考文獻
第10章 展望
10.1 各種光譜新技術
10.2 分子模擬與相關計算技術
10.3 結束語
參考文獻
英漢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