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分為唐宋時期的貢瓷與瓷業(yè)稅收、監(jiān)瓷窯務官的設置及其功能、對越窯瓷器所見“官樣”銘的思考、宋代的官窯制度、唐宋官府窯業(yè)制度對高麗官窯制度的影響、元明清三代的官琉璃窯制度、明清兩代官窯與御窯并存的特點、明代御器廠建廠的時間與原因、清代御窯廠的建立與終結時間以及清代御窯廠的生產和管理制度等多個課題,從不同的方面人手審視了唐宋元明清各代政府對瓷器生產的干預方式與介入程度、宮窯的設置和相應的管理方法等內容。其觀點鮮明、論述較為精辟,雖說有的問題尚需繼續(xù)討論,但是該書第一次系統(tǒng)地論述了中國古代官窯制度的相關問題,基本建立起了中國古代官窯制度的研究構架,這是本書的主要特點之一。第二個主要特點是,在研究方法上進行了古陶瓷研究與陶瓷考古相結合的嘗試。立足于文獻、傳世實物和考古材料三個方面,不僅考證瓷器、瓷器銘記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把生產這些瓷器和出現(xiàn)這些銘記的原因作為論證的內容,盡可能地和當時的歷史背景結合。同時,歸納、鉤沉與歷代窯業(yè)制度和瓷器生產相關的文獻,并從傳世實物和考古材料中尋求物證,以便最大限度地求得和接近歷代官窯管理制度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