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鳳,豫劇表演藝術家,1922年出生在山東曹縣一個貧苦藝人家里。原姓崔,小名金。6歲隨父學藝唱河北梆子。因她刻苦好學,聰慧過人,與父同臺演出了《三義記》、《劉二姐趕會》、嶄露頭角,被譽為“七歲紅”。14歲正式登臺演出,經常上演的劇目有《老征東》、《羅煥跪樓》、《三娘教子》、《對花槍》等。解放后,馬金鳳與劇作家宋詞合作,對《老征東》進行整理,易名為《穆桂英掛帥》。1953年到上海演出時,曾得到梅蘭芳的具體指教。后對劇本和演出進行了多次認真地錘煉和加工。1956年進京演出《穆桂英掛帥》轟動了首都劇壇,被譽為“真國色”的“洛陽牡丹”。她的嗓音明亮純凈,清脆圓潤,音質堅實、柔韌,唱法上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運用;唱工以大段敘述性“豫東調”“二八板”為其擅長,吸收山東梆子的音調加以融化;唱腔結構嚴謹,旋律簡練、樸實,節(jié)奏明快、舒展,技巧嫻熟,造詣深厚。其特點剛健豪爽,深入淺出,蘊藉醇化。她演的穆桂英溶融青衣、武旦、刀馬旦等表演程式為一爐,獨具匠心地創(chuàng)造了適合劇情人物需要的“帥旦”這個新的藝術行當,成功地塑造了氣宇軒昂、雍容大度、巾幗英雄穆桂英的藝術形象。1958年中央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穆桂英掛帥》。該劇影響全國;至今盛演不衰。尤其那“五十三歲又出征”的成套唱腔,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60余載的藝術實踐中,馬金鳳開拓進取,銳意創(chuàng)新,形成了“馬派”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代表劇目《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都已拍成戲曲藝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