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從文化傳播的視角出發(fā)對佛像藝術進行解讀的作品。兩位作者身處俗世而又頗具超脫情懷,把自己的修持實踐與傳播學及藝術學知識結合起來,對諸多精選的佛教圖像進行了頗有價值的文化解讀。本書以佛像藝術為切入點,對佛教圖形,尤其是佛教密宗圖形進行了闡釋,在這些闡釋里,宗教、哲學和藝術融為一體。因此展讀此書我們可以有多種享受。研究文化傳播的讀者可以從中窺見佛教傳播的方式及手段,因為佛像藝術無疑是佛教傳遠光大的重要方式之一;對佛法實踐者而言,書中大理的精美佛像,無疑可以作為我們觀修、瞻仰的對象,莊嚴雄傳的圣像使我頗起肅穆之感,迎面而來的或坐或立的佛菩薩群像,會令人目不暇接,起思古之幽情,仿佛聽到誦經、贊唄,古樸莊重的樂音和漫漫鐘聲,使人有塵世間煩雜洗盡的透脫和情意之悠然。遍讀一過,無疑是一次極好的佛教陶冶。對于藝術工作者來說,本書亦可以說提供了極好的以佛教為創(chuàng)作主題的素材來源。序 言 打開佛教文化的窗口,令我們驚嘆。古老的佛教歷經二千多年的時空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它的文化對整個世界產生著影響。除其教理具有恒久性特質外,與佛教從始發(fā)階段延至現代其體制極其善于運用傳播手段有著重要的關系。從佛教顯宗的晨鐘暮鼓、早晚念誦、叩拜繞佛到密宗的海螺鈴杵、持咒辨經、火供神舞;從佛陀靈山會上的拈花一笑到趙州禪師的當頭棒呵;從印度恒河之濱的佛陀鹿野苑說法像到中國敦煌莫高窟壁畫的飛天神女圖……全方位的互動隨緣展開。它用形象、聲音、情景等元素將宗教情感、精神與理念傳遞給受眾。倘若親臨其境者,會被唱經、擊鼓、敲罄的悠揚音樂弦律和點擊靈魂的節(jié)奏所攝受;會被圣者的神情、態(tài)度、動作和聲調及整體氛圍提升起敬心和愉悅,在不知不覺中被感動而使之向往,這就是佛教自然而巧妙地運用人與人的關系賴以成立和發(fā)展的機制——傳播的成功。佛教文化自漢代從印度傳人中國并與中國文化融合,至今已成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歷經千年繼續(xù)傳播到西方乃至滲透到世界的哲學、文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音樂、美術、建筑、醫(yī)藥、飲食等領域之中,綻放出輝煌的文化之花。在進人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信息傳播的飛速發(fā)展,精深博大的佛教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大量的介紹和研究,人們將對佛教傳播媒介的應用也會產生更新、更具體的認識。特別是圖形這一要素在佛教文化的傳播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它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傳遞著古老的宗教文化信仰的聲息。圖形在人類歷史的考證中是先于文字而產生的,它在傳遞某種意思時比文字更直接、更形象、更容易被受眾領悟。圖像所代表的是思想經驗與傳統,其象征意義可代表無限的世界,并且為人類所共有。 美國學者皮爾士在《傳播》一文中也曾提出:“直接傳播某種觀念的惟一手段是像(icon)。即使傳播最簡單的觀念也必須使用像。因此,一切觀點都必須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說是由表明意義的符號構成的?!本捅磉_而言,據權威資料證明,圖像比文字強85%,圖像在視覺傳播中更具力量感與回憶性。在這里,我們以研究宗教文化傳播的意義,將對佛教里最具典型象征性意義的部分圖形和像的編碼內涵進行解碼,以供學者參考。在當代,我國西藏地區(qū)和歐美一些國家中,佛教密宗圖形及教法傳播甚廣,在我國漢族地區(qū)人們則對佛教顯宗的圖像比較熟悉,而對佛教密宗圖形及真正意義相對了解較少。因此,本書將側重對漢地傳播較少的密宗圖形進行講釋,并以圖形為線索貫穿相應的佛教文化理論,使讀者在輕松閱讀申明了神奇圖形的真意。本書對佛教主要的佛、菩薩的闡釋較詳細,而對法界諸神則進行概括性的表達。在編排次序上也是輕重穿插。其目的之一,為照顧讀者在閱讀時視覺流程感覺中的舒適性,保持主體精神的結構性和客體象征的裝飾性位置。目的之二,在引導讀者正確認識佛教教育的藝術性。諸神是圣人所造,設置尊神是為了師者教化時的方便及針對性的需要。目的之三,有興趣研究者,可順藤摸瓜,以求更深層次的探究。我們在尊重宗教精神的基礎上,以科學的態(tài)度、藝術的眼光和清凈心進行研究,深感佛教文化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精神創(chuàng)造,是人類的精神支柱之一,它傳播的是慈悲與智慧。在物欲橫流的世俗世界里,它是一滴從清涼世界灑下的甘露,清潔著人的心靈,啟迪人們重視生命的尊嚴,關懷靈魂的最終歸屬,從……后 記《佛畫解碼》為研究佛教傳播元素及內涵的專門性讀物。書中精美的圖像,佛法實踐者可作為觀修、瞻仰的對象,同時也是藝術界人士進行宗教題材創(chuàng)作的素材來源。作者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以嚴肅科學的態(tài)度對圖形所涉及的內涵在多年積累的基礎上進行了認真的查證研究,為了尊重宗教傳承的嚴肅性,圖中所示的密意部分都是經有關在世傳承上師開許印刷傳播的,無不如法之疑。未經開許公開的圖形、咒語沒有載人。因此,會出現圖形介紹的個別不完整性現象,請讀者原諒。在此特別提出,佛法的實踐者閱讀此書后,如果出現書中介紹的咒語(真言)的個別讀音與您所受傳承不符,應以傳承為準。書中只是將咒語作為傳播元素之一而載入。授課之余的寒、暑兩個假期,由朱哲教授統籌主持,邱子慶女士選圖撰文,翟紅蕾女士編輯整理,將此書完成。由于水平和時間有限,書中難免有錯誤,懇請專家、同仁、讀者指正,不勝感激。最后,向對本書的編撰和出版提供幫助和支持的專家、朋友們表示誠摯的謝意! 作 者2004.8【目 錄】序/1前言/1作者簡介/1一、佛教圖形的來歷/1二、佛教圖形在中國的傳播/41.東漢時期/52.魏晉南北朝時期/53.隋唐五代時期/74,宋元明清時期/9三、佛畫解碼/Il1.釋迦牟尼/122.阿彌陀佛/163.五方佛/204.賢劫千佛/245.蓮花生大師/266.雙身蓮花生/307.蓮師化虹光身相/348.彌勒菩薩/369.藥師琉璃光佛/3810.觀世音菩薩/4011.千手千眼觀音/4412.大悲勝海紅觀音/4813.金剛薩逶/5214.金剛手菩薩/5615.密集金月/58]6.大威德金剛/6217.勝樂金剛/6618.時輪金剛/7019.黑袍金剛/7420.金剛總持/7621.不動明王/7822.普巴金剛/822S.憤怒蓮師金剛盔甲/8424.咕嚕札波/6625.長壽三尊/9026.文殊師利菩薩/9227.昔賢菩薩/9628.地藏菩薩/10029.準提佛母/10230.二十一度母/10431.白度母/10632.綠度母/10833.般若佛母/11034.作明佛母/11235.瑪吉拉準/114S6.祥壽五佛母/11837.大白傘蓋佛母/118S8.孔雀明王/12039.二勝六莊嚴/12240.吉祥天母/12641.妙音佛母/12842.三空行母/13043.獅面空行母/13244.金剛亥母/13445.大殊肚黑魯嘎/13646.羅漢渡水圖/12847.宗喀巴大師/14248.米拉日巴/14649.塔波拉杰/14850.噶瑪巴·都松欽巴/15051.多杰佐烈/15252.喇呼拉護法/15453.黃財神/15654.財寶天王/15855.黑財神/16056.五姓財神/16257.白瑪哈嘎拉/16458.四臂瑪哈嘎拉/16659.六臂瑪哈嘎拉/16860.寧瑪三根本護法/17061.馬頭明王/17462.噶瑪噶舉皈依境/17663.覺域巴皈依境/18064.上師供養(yǎng)圖/18465.十六羅漢壇城/188S6.卡雀佛母壇城圖/19267.金剛亥母壇城圖/19468.十一面觀音壇城圖/19669.南久旺丹/20070.佛塔/20271.六道輪回圖/204主要參考書目/208后記/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