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的十八篇文章,分別以不同角度給傳統(tǒng)經學以新的解釋、解說;尤其是對經學的研究發(fā)展、演變作了系統(tǒng)概述。書中對經學詮釋的導向和研究方法上做了細致的說略。關于中國經學思想史的研究工作,前人沒有做過。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在這個研究集體中進行思想觀念的磨合。這種磨合經歷了一兩年的時間,即從"五四"以來的簡單化、情緒化的認識轉變到歷史理性的認識上來。我們不再像"五四"以來一般學人那樣,將儒家經學簡單地定性為"封建教條"或"封建糟粕",而是看作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經學在古代思想界中是起主導作用的,不能設想兩千年的中華文明一直被一種消極的力量所主導。一個民族有個如何認識自己的問題。我們這個民族是怎么來的?這個民族的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未來走向是什么?《經學今詮》系列叢書就是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通過研究認識到,儒家六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它反映了中國先民對人類所關心的重大問題如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具有多方面的原創(chuàng)性,由此而形成中華民族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思維方式。中國思想史是以不斷對原典進行重新詮釋的形式開展的,不同時代的經典詮釋活動常常反映出人們在新的與舊的、活的與死的之間進行選擇的制度焦慮和人生焦慮,一部經典詮釋的歷史,即反映一社會共同體文化思想"托古改制"、新陳代謝的歷史。編者所做的正是中國經學思想史這一新學科的奠基工作。經過幾個月的心血和幾十位經學專家的共同努力,《經學今詮》應運而生,這無疑是一部新水平的經學史,不陷于繁瑣,提綱挈領,又講明白了關鍵性的問題。這對于整個中國學術史研究都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