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江西吉水人。出生于一個世儒之家,其父陳同早年“挾貲遍游江湖,南極嶺海,北抵燕趙,如是者數年”。經商數年,賺有財富。有子六人,皆擇師而教。陳誠即其次子。世代業(yè)儒而又非風望顯達的家庭環(huán)境,其父“壯游數千里,覽山川之奇勝,都邑之雄壯,人物之富盛”的經歷,對日后陳誠的生活道路產生了重要影響。陳誠于洪武二十四年(1401)中秀才,二十六年成舉人,二十七年登進士,選除行人司行人,正八品。行人司“職專捧節(jié)、奉使之事。凡頒行詔敕、冊封宗室、撫諭諸番、征聘賢才以及頒賞、慰問、賑濟、軍旅、祭祀,咸敘差矣”。陳誠在最初三年履職期間,“詔往北平求賢、山東蠲租、安南諭夷,皆能不辱命?!逼溟g洪武三十年初到安南,諭安南王陳日焜,責其侵奪思明府事,是陳誠第一次奉使出國,初步顯示了他作為外交家的才華。陳誠與安南王往復辯論地界書,后與《使西域記》等一道進呈給明成祖。其中陳誠四道辯論書充分顯示了陳誠具有博古通今、處事有理有節(jié)的外交才能。尤其是當安南王辯論不過,遣人餽黃金二錠、白銀二錠、檀香沉香箋香各二里時,陳誠大義凜然,堅卻贈物,體現了一個外交官的良好素質。回京后,得到明太祖的嘉獎,升翰林院檢討,從七品。洪武三十四年(建文三年,1401),奉命往迤北塔灘里招撫夷人,回京后,升廣東布政司左參議。永樂十年(1412),升吏部驗封清吏司員外郎。十年內未曾出使,陳誠似乎遠離了外交。然而,永樂十一年,早在三年前出使帖木兒朝的使臣都指揮白阿兒忻臺回京,隨其來貢的哈烈、撒馬兒罕等地的大批使臣及其所帶來的貢物,給“銳意通四夷”的明成祖帶來了極大的驚喜,遂決定遣中官李達等人送帖木兒朝使臣歸,并擇廷臣中能文武長才者佐其行。曾任行人、奉使過安南、撒里畏兀兒、韃靼等地的陳誠,成為眾臣推薦的理想人選。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的胡廣記此事說:“永樂十一年秋,上遣中使勞來之,擇庭臣之能者以佐其行。眾推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誠子魯才可當之。子魯在洪武間以名進士為行人,轍跡遍四方,嘗使于沙里畏吾兒,立安定、曲先、阿端五衛(wèi);又使塔灘里,提攜胡虜;最后使安南取侵地,以書反覆曉其王,厥聲甚彰。然則是行也,舍子魯其誰欲?”而陳誠是欣然樂于從命,告諸寮友曰:士生明時,得委身于朝,茍可效涓埃之忱,雖冒寒暑,歷艱險,固當鞠躬瘁力,無所遜避。陳誠這種不畏艱苦,樂于為國獻身的精神在其西行詩中亦有所反映。如,《馬上》,“老騎官廄馬,寧似少年時。報國心逾壯,揮鞭力漸衰。白云親舍遠,銀漢客槎遲。髀骨應消盡。還家自有期”。展現了其驅馬奔赴帖木兒朝完成王命的心情。在其《過川謠》中,他寫道:“仰看斗柄昏建寅,離家已是秋復春。萬里迢迢去鄉(xiāng)國,寸心切切思君親。君親恩重何由補,丈夫壯節(jié)當勤苦。蘇武邊庭十九年,燁燁芳名垂萬古。”在“漠漠平沙連斷磧,人煙草木無纖須。黑石磷磷窮遠眺,恍若空原經野燒。寒日凝火軍鐵色明,朔風擲地龍鱗皺”的瀚海,保持一種艱苦不屈的大丈夫氣慨,足以令人敬佩,而其“寸心切切思君親”的人間關懷充分體現了一位杰出外交家的鐵骨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