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通史《歷史研究》五十年論文選(書評)

《歷史研究》五十年論文選(書評)

《歷史研究》五十年論文選(書評)

定 價:¥38.00

作 者: 《歷史研究》編輯部編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史學理論

ISBN: 9787801905376 出版時間: 2005-07-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2cm 頁數(shù): 48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歷史研究》創(chuàng)刊于195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最早創(chuàng)辦的哲學社會科學刊物之一。半個世紀以來,《歷史研究》共發(fā)表文章約4000篇,集中代表和反映了新中國幾代史學工作者的成果結晶,作者涵括從郭沫若等20世紀中葉即已名揚天下的史學巨匠,直至新世紀方始嶄露頭角的學界新秀,體現(xiàn)了五十年來中國歷史學研究發(fā)展的最高水平及演進路向。因此,從學術史發(fā)展與演變的意義來講,《歷史研究》的五十年,也即是新中國史學發(fā)展的縮影。為此,我們選編了這套叢書,以紀念《歷史研究》創(chuàng)刊五十周年。本書前言學術書評是學術研究的成果,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學術研究的規(guī)則和水平。學術期刊發(fā)表學術書評,旨在繁榮學術,促進學術研究的發(fā)展,提高學術研究的水平。1954年《歷史研究》創(chuàng)刊號的“征稿簡約”即將“國內外史學界重要論著的評論或介紹”作為五項主要“本刊內容”之一。五十年來,共發(fā)表各類書評340篇,占文章總數(shù)的8.5%。書評一直是這份刊物的重要內容之一。1953年8月,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一冊面世,引起史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的關注。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召開座談會,對范著的各個方面展開了討論。討論成果以座談會記錄形式發(fā)表于《歷史研究》1954年第2期。這可視為《歷史研究》發(fā)表的第一篇書評。該書評本著“開展學術上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為提高科學水平的必要條件”的精神,首先肯定了“范著修訂本比起舊本有了很大的提高;舊本某些不符合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論點已加改正;對某些重要的歷史人物作了新的估量;對社會歷史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相互關系有了較為全面的闡述和一些具體的分析”。然后筆鋒一轉,“但是,由于中國上古史存在的問題很多,且史料的復雜,本書的某些論證和征引,也還有可商榷的地方?!彪S即從“有關理論的一些問題”、“史料的運用和解釋問題”、“體例及其他問題”三個方面,對范著提出了不同意見。盡管這篇書評不免時代印痕,如認為應將“美帝國主義學者所復原”的北京猿人模型的插圖換成“蘇聯(lián)學者”的復原圖片,但縱觀全文,這是一篇具有相當水準的學術性書評,全文毫無溢美之詞,在闡述不同見解時,論述平實。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們仍可以從這篇書評中呼吸到那個時代健康正常的學術空氣。遺憾的是,這種有利于學術發(fā)展的氛圍未能長久延續(xù),不斷受到各種非學術因素的干擾,“政治正確”成為包括書評在內的一切學術論著的第一原則,“文革”時期更發(fā)展到極致,學術成了政治的婢女;書評也成了無情打擊和無聊吹捧的工具。1978年以后,中國歷史學起死回生,但不良學風也潛滋暗長,庸俗化書評即是顯例之一。學術含量低、采用八股程式、形同劣質廣告的書評大行其道,助長了文化垃圾的泛濫,污染了學術空氣。學界同仁一再呼吁史學雜志改進書評工作,希望由此人手,進而逐步恢復中國歷史學的良好學風和優(yōu)良傳統(tǒng)。1996年春,在中國史學會東方研究中心主任沈志華先生的倡議及支持下,在張亦工先生的主持下,《歷史研究》等北京六家史學雜志,合作成立了史學圖書評論聯(lián)合工作小組,旨在通過相互溝通,相互觀摩,共同促進史學雜志書評工作的學術化和規(guī)范化。在這種學術合作框架下,《歷史研究》編輯部精心組織編發(fā)了具有較高學術品質的書評,其中一些嚴肅的批評性書評在史學界乃至整個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為凈化學術空氣、促進學術研究的健康發(fā)展作出了貢獻。五十年來,《歷史研究》發(fā)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學術書評,限于篇幅,這套論文選收入的僅僅是其中一部分。創(chuàng)刊初期的書評,傳遞了那個時代學術水平、學術環(huán)境的綜合信息,然其對很多學界青年朋友來說,可能已經有些陌生,我們有意多選編了一些,卻也不得不無奈地有所割愛。1996年至1998年一些書評已經收入社科文獻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史學新書評》,其中多數(shù)這次就不再收入了。回顧五十年《歷史研究》書評工作的歷史,有很多經驗教訓,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撰寫書評需要很高的專業(yè)學術水準,絕非雕蟲小技。學術含量高的書評,品質優(yōu)秀的書評,信息準確的書評,權威的書評,一定只有專家才能撰寫得出來。我們曾經發(fā)表過專家撰寫的高水平書評;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專家撰寫高質量書評;我們愿意秉持“百家爭鳴”的方針,繼續(xù)發(fā)表更多更好的專家撰寫的優(yōu)秀書評。

作者簡介

暫缺《《歷史研究》五十年論文選(書評)》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關于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一冊座談會的紀錄 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l
關于范著《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一冊的幾點意見 王玉哲/8
評《中國歷史綱要》 張我德 鄧春陽 何 志/19
《中國歷史綱要》討論會紀錄 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42
從學術源流方面評楊榮國著《中國古代思想史》 李學勤楊超/65
一部成一家之言的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讀何茲全先生《中國古代社會》書后 劉家和/75
試評六卷本《中國移民史》——兼談學術批評的規(guī)范問題 包偉民/88
應該怎樣研究上古的神話與歷史——評《諸神的起源》 王震中/105
關于宗族、宗部的商榷——評《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賀昌群/128
讀《府兵制度考釋》書后 何茲全/146
評《魏晉南北朝隋初唐史》上冊 黃 烈 高志辛 虞明英 周年昌/156
讀三本李世民傳記 黃約瑟/181
《金朝軍制》平議——兼評王曾瑜先生的遼金史研究 劉浦江/196
評《明代黃冊制度》 王思治/209
據(jù)之于實情:建立中國史學新典范的若干啟示——以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yè)化(1550~1850)》為例 馬敏/221
柯文新著《在中國發(fā)現(xiàn)歷史》評介 林同奇/25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評《劍橋中國晚清史》 李華興/270
評《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論》 鄧 野/293
謠諺與新史學——張守?!吨袊乐{諺》讀后 趙世瑜/315
梁啟超的東學、西學與新學——評狹間直樹《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 桑 兵/326
“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評介艾爾松的《愛達荷華人往事》 章開沅/340
論西路軍——讀徐向前《歷史的回顧》札記 陳鐵?。?56
美國對華政策新解——評《從赫爾利到馬歇爾》 章百家/376
時代史家史著——讀《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 于 沛/388
法國大革命的新闡釋——讀《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段德智/409
漢譯史學名著《舊制度與大革命》評介 張芝聯(lián)/428
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村的變遷與現(xiàn)代化的啟動——評《現(xiàn)代化第一基石》 史 銘 徐 浩/436
薩哈羅夫等新編《俄國通史》(前二卷)評述 劉祖熙/459
評《高級印度史》 范鐵城 閔光沛/471
編后記 /487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