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代所有的長篇小說中,《襲德》又是時間跨度較長的一部。故事開端,男主人公僅十一歲,父母雙亡,貧困孤苦而又多愁善感,但幼小心靈中已深深埋下了求索上進的宏志大愿。他初為鄉(xiāng)村面包店小廝,后為石匠學徒,在艱苦勞作之余,摸索自學,排除重重障礙,來到他視為知識圣地的基督寺(影射牛津),但卻只能以石匠之身久久徘徊于高等學府廣廈深院的大門之外,甫屆三十,壯志未酬而身先死。襲德的這番經歷,是英國十九世紀后半葉鄉(xiāng)村教育逐漸普及后有知識的一代青年勞動者要求改變自身地位的圖影。淑作為繼承父業(yè)的圣像工藝師和受過師范教育的青年女子,社會地位與裘德大同小異。不過身為女性,她的思想言行更體現了當時英國已經萌動的女權運動,而在氣質上,她更比裘德多一番接受新思潮的敏銳激進;遜一籌抵擋惡勢力的勇敢執(zhí)著。在現實生活中,這一類型的青年男女,經過自我奮斗,向來不乏成功之例,但終屬鳳毛麟角;在通常情況下,總是受當時社會條件制約,即使付出高昂而又慘痛的代價,也終難如愿。哈代以他自稱的“誠摯派”小說家的態(tài)度,塑造了這一對失敗者,這本身就具有一種社會批判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