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學就其載體而言包括廟碑、刻石、墓碑、墓志、造像、塔銘、磚刻、摩崖石刻、幢柱刻經、畫像題記等,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是我們研究碑學的實物資料。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道教并駕齊驅。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諸侯割據(jù),戰(zhàn)亂頻繁,再加上天災人禍,生命苦短,人們?yōu)榱饲蟮镁裆系募耐?,乃信奉釋道,于是或新建寺塔,或塑造佛像,或構筑梵宇,并延聘了當時的文學學士,撰文以記盛事,鑿石以為碑碣,刻碑之風盛行起來,造像即其中重要的形制。所謂“造像”即當時人損資塑造佛像以為功德的記載。本冊所載北魏《太妃侯造像》刻于景明四年,此造像淵懿奇古,其橫畫收筆時微向上挑起,富有較濃的隸意,而其體勢則在長方之間,縱橫欹側,開合伸縮,于峭厲方勁中流露出不拘一格之神情,因書之自在,故多變態(tài),無疑是北魏造像中的精品。西魏《介媚光造像》為西魏大統(tǒng)十四年所刻,結字亦在長方之間,而用筆體勢純以方筆折法,筆畫之中截亦無輕重之變化,顯然是一種很不成熟的楷書,于稚拙中饒古茂之氣,學此造像可結合二爨筆意,因其風貌相似故也。北齊《南子俼造像》系北齊天統(tǒng)二年時南子俼為亡父造像時鐫刻,因石質粗糙,再加上風雨的侵蝕,字口剝落磨泐較為嚴重,故字形亦較模糊不清,但從通幅拓片的筆意來看,此造像似有西漢刻石之遺風,給人以一種古拙樸茂之感,十分耐人尋味。其書點畫有篆意,結字有隸意,而字形偏長,一反魏碑體勢扁方特征,故在北朝諸碑中以奇特而見長。今將此三造像合并一冊,影印出版,以饗之廣大書法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