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十四章,包括宗族復興與鄉(xiāng)村治理的重建;宗族結構與村落政治;宗族制度的變遷與調適;宗族歷史與族群互動;宗族組織與權力結構的變遷;宗族沖突與族群意識;宗族發(fā)展與族群的文化整合;宗族文化與族群認同;客家民居與宗族文化;科舉業(yè)與宗族發(fā)展;民間信仰與族群邊界;“契哥”習俗與宗族原則的適應彈性;經貿發(fā)展與宗族復興;自然環(huán)境與族群變遷等等。 通讀之,本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內容豐富,材料翔實。本書的主體內容是人類學式的田野調查報告,作者是具有豐富田野調查經驗的學者,他們通過長時期的蹲點式的實地考察,對各自研究的社區(qū)歷史、文化與宗族社會有著較深刻的認識,搜集和掌握了一大批文獻材料和訪談材料,使之論之有據(jù)。 二是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本書雖然以華南地域為名,然而無論是在本書的前言還是各章內容中,并非視華南而華南,而是在各個具體地理或文化單元的基礎上,將視野放寬到整個華南,還涉及福建和江西等主要的客家聚居區(qū),以及青海等地,以便于比較研究。 三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結合。這主要表現(xiàn)兩個方面,第一,本書有多篇是屬于回訪式追蹤研究,如周大鳴對于葛學溥研究的潮州鳳凰村回訪,高崇對于楊慶堃廣州南景村的回訪,試圖從社會文化變遷這一角度,理解宗族這一重要的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演化。第二,既有關注宗族社會史,又有關注當代宗族的復興和重建,著重以宗族組織和客家族群為背景深度探討當代中國面臨的重要的現(xiàn)實問題。 本書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從多角度、多層面、多地域理解華南宗族特別是客家地區(qū)的宗族與社會,以及現(xiàn)代化背景下宗族社會的變遷與發(fā)展,在關注宗族作為血緣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之外,還對宗族的政治共同體密切注視,既有較高的學術貢獻,又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