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新春問世的《清代前期移民填四川》一書,是第一部記述清代前期十余個省籍人口大規(guī)模移民四川的專著。力求以系統(tǒng)翔實的史料,從清廷治蜀的方針政策,人口遷徙,土地的重新分配,經濟的發(fā)展,移民姓氏、宗族、譜牒,四川漢語三大方言,移民會館、民居建筑、移民風俗、文化等方面,多角度、多門類地反映在四川歷史上空前的大移民,及這次移民對四川長久深遠的影響。在明末清初的數(shù)十年間,戰(zhàn)亂、瘟疫及天災接踵而至,四川境內死亡許多人,又有相當一部分人逃難流徙到外省,四川境內人口銳減,耕地荒廢。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清王朝在剛建立百廢待興之際,安邦定國的當務之急是解決勞動力和生產糧食的問題,于是采取了“移民墾荒’’的舉措。兩湖、陜西、兩粵、福建、江西、山西、甘肅、江浙和云貴等十余個省的移民相繼到四川定居,其中來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人。當時湖北、湖南是一個省,稱之為“湖廣省”;其次是陜西、廣東、福建、江西的。民間把這次大移民以湖廣省入籍四川最多為代表,稱之為“湖廣填四川”?!昂V填四川”的故事在四川的中老年人中,可以說是盡人皆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