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著美軍海軍陸戰(zhàn)隊軍官艾賽亞·凡斯勒二戰(zhàn)期間在中國、在太平洋戰(zhàn)場的親身經歷展開,收有數百張凡斯勒當年所拍攝和收集的有關上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歷史照片。本書從凡斯勒隨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進駐上海租界開始,經歷了與日本占領軍士兵在租界邊沿的對峙,揭示了日本法西斯的侵華罪行和中國軍民的頑強對抗,直至太平洋戰(zhàn)爭最后階段美日在硫磺島的決戰(zhàn),以直接的視覺形式披露了日軍對浦江沿岸,交通樞紐的狂轟亂炸,受害人民尸體遍野,以及中國軍隊戰(zhàn)地抵抗的實況。其中中國軍隊四行抗戰(zhàn)、上海大世界被炸后慘狀等歷史照片尤屬珍貴。書中還敘述了凡斯勒本人的一段悲歡離合,這是一個從“蝴蝶夫人”到“第二次握手”的好萊屋電影般的真實故事,使人們在認識戰(zhàn)爭的同時又增加了一層對人生的感觸。本書前言序在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我們終于完成了本書的寫作和整理。沉甸甸的肩頭似乎輕松了許多。艾賽亞·凡斯勒是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的退伍軍人。他在參軍初期被派駐到上海的公共租界,目睹了最初幾年的中日戰(zhàn)爭。作為當時一個年輕的軍人【圖001】和攝影愛好者,艾賽亞用相機攝下了當時從戰(zhàn)場到社會生活的數百張歷史性照片。包括日機對浦江沿岸、交通樞紐的狂轟濫炸,受害人民尸體遍野,以及中國軍隊戰(zhàn)地抵抗的實況照片。這些照片中,中國軍隊四行抗戰(zhàn)、上海大世界炸后慘狀等歷史照片尤屬珍貴。艾賽亞駐守上海期間曾多次北上華北和南下東南亞并在珍珠港事件后出戰(zhàn)太平詳戰(zhàn)場,最后在硫磺島與日軍作戰(zhàn)時身負重傷。難能可貴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炮火幾乎焚毀了艾賽亞所有的一切,但他還是把這本珍藏著在中國和上海的歷史照片的影集保存下來為我們提供了有關近代上海和太平洋戰(zhàn)爭的第一手資料。我們自1998年之后多次訪問了艾賽亞·凡斯勒老人。在他那飽含著歷史記憶的房間里。我們著實感到如同參觀了一個小小的二戰(zhàn)博物館【圖OO2]那墻上掛著的一排排戰(zhàn)功勛章訴說著一個個感人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故事【圖003]我們最感興趣的還是他的影集以及他在上海的經歷。于是在他的同意之下,我們得以把影集中的主要照片和他的經歷故事一并納入本書。在寫計劃書確定之后,我們又數度專訪,仔仔細細地聆聽了老人的講述【圖oo4】,一些采訪片斷還拍攝成專業(yè)錄像。我們還為本書在Oral—History.org上專門建立了網頁。艾賽亞·凡斯勒的故事還包括了一段家庭的悲歡離合,使人們對戰(zhàn)爭更增添了一番切膚之感。我們在美國影視界的朋友說,艾賽亞和他的第一個妻子唐玉淑(現名唐玉書)以及女兒海特爾的故事包括了好萊塢大片的一切要素——戰(zhàn)爭和革命、愛情與離異、男人與女人、生分死別與劫后重逢。本書的寫作以艾賽亞·凡斯勒影集中的照片為主線,采用口述歷史的方式展開。有人問道,為什么沒有采取回憶錄的方式寫就?從歷史研究的角度說,回憶錄屬史料的范疇,系歷史事件的當事人對事件經過的回顧和整理。而口述歷史屬于歷史學的范疇,是歷史研究工作者以歷史事件當事人的回顧為主體,綜合和對照其他歷史資料的研究成果從而包含了更多的資料信息和研究結晶。就本書而言;我們實際上無法以回憶錄的形式奉獻給讀者。由于時代相隔久遠,當事人年事已高。如單純憑借回憶成書當事人記憶上的誤差反而會影響到總體價值。如果我們發(fā)揮歷史研究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在當事人回憶的基礎上對照其他第一手的歷史資料和研究成果,就能更為接近歷史真實。當今世界上回憶錄的出版遠遠多于口述歷史。對于一些發(fā)生在許多年前的歷史事件來說,把回憶錄上升到口述歷史的高度是當務之急,也是史學界不可推卻的義務。作為最新的學術動態(tài),美國的一些主要大學和研究機構正紛紛建立主持口述歷史的專門部門??谑鰵v史無法等待。舉例來說,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老人現在至少已八九十歲了.還能等多久呢?艾賽亞·凡斯勒告訴我們。他的一位老朋友是個退伍將軍.藏有一本當年攝下的天津租界的影集。也有很多那時候的經歷。諸如此類,可發(fā)掘的領域實在不是鳳毛聯角。作為口述歷史,本書也想為方興未艾的社會史研究添磚加瓦。有關社會史的研究對象及學科邊界等問題盡管見仁見智。但學術界有一點已達成共識:社會史研究的重心在于社會基層的普通人。因此。在社會史的視野中,對全人類命運產生如此重大影響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就絕不僅是領袖們的回憶或口述歷史所能囊括。如此慘烈、恢宏而又壯觀的歷史正是無數艾賽亞·凡斯勒的記錄和記憶的集成。我們所做的,只能如滄海之一粟。任重道遠,希望本書成為洶涌潮流中的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