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觀察德國占領并統(tǒng)治青島的殖民歷史和社會。這是一部觀點突出的著作,作者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闡述這樣的觀點:在殖民歷史中,歷史的主體由殖民統(tǒng)治者、殖民地人民以及兩者的交合構成,任何單方面的考察和研究都不能公正地敘述殖民時期的中德關系。據(jù)此,作者認為,德國在中國的膠澳租界是殖民統(tǒng)治與抵抗侵略、文化使命與民族自強等等彼此對抗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尤其中國方面的抗爭和順應、喪失和建設在這種相互作用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這一點在以往的德國漢學、史學研究中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另外,這部著作運用“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使用學科交叉的方法,對研究界基本定型的有關觀念、方法及學科領域的劃分等等進行了新的“解構”式探討,通過分析德意志帝國的殖民統(tǒng)治措施,分析中國政府和人民直接的或迂回的抵抗方式,進而有理有據(jù)地論述了1897—1914年中德兩國之間圍繞膠州灣問題在軍事、政治、宗教及文化等方面所展開的相互接觸、相互認識和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