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鈞:教授,江蘇省常州市人。1926年7月出生。1949年7月金陵大學農學院畢業(yè),獲學士學位,1955年赴蘇聯(lián)留學,1959年獲生物科學副博士學位。1949年畢業(yè)留校工作后,歷任南京農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自1981年起,擔任系主任、副院長、院長、校長等領導職務,現(xiàn)為本校細胞遺傳研究所名譽所長、博士生指導教師。劉大鈞教授長期從事植物遺傳與育種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其研究領域涉及植物受精、遠緣雜交、輻射育種、細胞與分子遺傳學等方面。他長期致力于小麥育種新技術、外源抗病資源發(fā)掘與優(yōu)異種質創(chuàng)新研究,數(shù)十年如一日、鍥而不舍。60年代中期,籍輻射誘變途徑育成了“寧麥三號”(即南農701)小麥。80年代初開始推廣于長江中下游麥區(qū),年均種植面積在300余萬畝以上,五年累計種植1500萬余畝,增產小麥10億多斤,創(chuàng)值1.5億余元。最先發(fā)現(xiàn)原產于地中海地區(qū)的二倍體物種——簇毛麥對小麥白粉病具有高度抗性,他率領學生們用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育成并鑒定出小麥-簇毛麥抗白粉病異附加系、代換系和易位系,并將其抗性基因定位于染色體6V短臂上,經國際小麥基因命名委員會認定,正式命名為Pm21。80年代中期,他又發(fā)現(xiàn)鵝觀草、纖毛鵝觀草對小麥赤霉病有高度抗性,并用染色體工程與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先后培育出小麥-鵝觀草、小麥-纖毛鵝觀草、小麥-大賴草的異附加系、異代換系和易位系。他在小麥外源抗病基因的發(fā)掘、轉移和近緣種屬基因組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成績,受到國內外同行高度評價。最近,他所領導的集體又通過上述抗白粉病或赤霉病的不同異染色體系間及其與小麥種內抗源或優(yōu)良農藝親本雜交,并用多種新技術輔助選擇,創(chuàng)制出一批既聚合了不同抗性基因,又具有較好農藝性狀、利用價值極高的種質材料,為小麥育種中系統(tǒng)應用新技術作出重要貢獻。他還有創(chuàng)見地將染色體分帶、非整倍體、同工酶、分子原位雜交與分子標記等新技術綜合應用于小麥異源染色體系的鑒定,解決了外源染色體具體歸屬的關鍵性問題,建立起以不同技術相互驗證的、在小麥中精確檢測外源基因與染色質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新技術體系。1983-1998年間,共獲國家級一、三等獎各一項,部級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多項。劉大鈞教授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為人正直、平易近人、深受學生愛戴。作為學科帶頭人和項目主持人,他能知人善任,善于調動科研集體中每個成員的積極性,他關心中青年學者,不遺余力地培養(yǎng)和舉薦他們,使其學術梯隊后繼有人。由他創(chuàng)立和領導的農業(yè)部作物細胞遺傳重點開放實驗室多次評為部門優(yōu)秀。他所領導的學術梯隊基礎好、學風正,敬業(yè)勤奮、富有合作與開拓精神,目前正承擔著包括國家“863”、“973”和國際合作等重大項目。劉大鈞教授先后為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培養(yǎng)了17名博士、33名碩士,他們大部分在國內工作,已成為所在單位的業(yè)務骨干,有的還是國內外知名的中青年學者、學科帶頭人、國家攻關與“863”項目的主持人。在國外繼續(xù)深造的十余名學生,無論是學成歸國的,還是受聘國外的也都受到好評。他自60年代起,累計發(fā)表論文170余篇,編譯著四部。他長期參與各種學術團體和學術刊物的工作,多次參加和組織國內外學術會議,卓有成效地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為本單位追趕學科前沿和加速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