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出了個紀伯倫(1883—1931),真是東方人的驕傲。紀伯倫是世界級文化名人,他的精美散文詩譽滿全球,只說一句“美文共欣賞,妙趣各自得”就夠了,用不著寫什么“序言”,筆者僅想把他的生平及著述概略介紹一下。紀伯倫是“旅美派”作家中的杰出代表,被譽為“旅美文學家們的頭號領袖”、“旅美文學的旗手和靈魂”。他在詩歌、散文、小說的創(chuàng)作上不落窠臼,開一代文壇新風。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不僅當時的“旅美派”作家中無人能比,就是當今阿拉伯文壇上也很少有人堪與之相提并論。他不僅在用母語阿拉伯語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可觀的成就,還用英文寫下了數部傳世佳作,轟動了美國,傳遍西方和東方。他雖不曾得過什么獎,但他在世界文壇上重要的一席之地無可爭議。他用英文寫的散文詩代表作《先知》,被稱為“小圣經”。據統計,它已被譯成五十六種文字,發(fā)行量超過七百萬冊。近日獲悉,僅在新加坡的一家書店里,就有十二種《先知》中譯本同時發(fā)售。在中國,紀伯倫的作品是僅次于《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文學第二大暢銷書,在大中學生和高級知識分子里擁有眾多讀者。紀伯倫的作品獨具風韻。他的文筆輕柔、凝練、雋秀,宛如行云流水;語詞清新、奇異、俏麗,色彩斑斕奪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別致生動,想像力無比豐富;加上那富有神秘格調的天啟預言式語句,還有鏗鏘有力的音樂節(jié)奏感、運動跳躍感,構成了世人公認的熱烈、清秀、絢麗的獨特風格,被世人譽之為“紀伯倫風格”。紀伯倫生前雖未得到文學大獎,然而身后世人給予他和他的作品評價之高卻是許多大家可望而不可及的。1983年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七位“具有世界意義”的人物之一,其余的六位是瓦格納、斯湯達、馬克思、歐勒、卡夫卡和馬丁·路德。紀伯倫于1883年1月6日生于黎巴嫩北部一個名叫卜舍里的山村。父親哈利勒(1844—1909)曾是負責征收牲畜稅的鄉(xiāng)官。母親名叫卡米萊(1864—1903),以精力旺盛、聰明干練聞名鄉(xiāng)里,與哈利勒結婚之前,曾嫁給堂兄哈納·阿卜杜·薩拉姆(客死巴西)。卡米萊曾隨他去巴西,生下兒子布特魯斯。第二次,她嫁給一親戚優(yōu)素?!ひ晾飦喫埂ぜ⒒?。但此次婚姻一開始便不順利,不到一個月時間,丈夫便撒手人寰。之后,她嫁給了哈利勒·紀伯倫,生下紀伯倫、瑪爾雅娜和蘇爾丹娜。母親對紀伯倫的影響是巨大的。紀伯倫五歲時,被送進距離卜舍里很近的馬爾·耶沙阿修道院小學,接受讀寫規(guī)則訓練。使紀伯倫對文學藝術的愛好得以發(fā)展的是賽里姆·達希爾醫(yī)生。紀伯倫對他的恩澤牢記不忘。這位醫(yī)生逝世于1912年,紀伯倫曾以動情的言辭哀悼他,文章發(fā)表在《西方明鏡》上。他寫道:“雪杉青年逝去了。雪杉的兒女們,來吧,讓我們用月桂樹葉和玫瑰花做的尸床抬著他,遍游山谷和坡地吧!”紀伯倫在故鄉(xiāng)美麗的大自然懷抱里度過了快樂的時光。那里有黎巴嫩最神圣、最引人入勝的風光;神杉和卡迪沙谷地的美景從不曾離開他的心神與想像,曾給予過他無數啟迪,為他的文章言辭與繪畫色彩注入了難以言盡的美。紀伯倫剛滿十二歲,家庭生活遭遇重大災難,父親被控侵吞稅款而入獄,財產被查封??兹R竭力挽救局勢,但毫無結果。1894年,她帶著四個孩子離開卜舍里,前往巴黎,通過一位親戚,要回了部分財產,繼而從法國首都舉家遷往美國。1895年到達波士頓,定居在華人區(qū)。在波士頓,母親和布特魯斯經商,妹妹瑪爾雅娜和蘇爾丹娜則為鄰居打工。紀伯倫進入一所平民學校,繼續(xù)學習。一位英文女教師注意到了紀伯倫的天賦。紀伯倫也引起了藝術家法里德·荷蘭德·戴伊的注意。戴伊接受了紀伯倫,并領他走上藝術之路。1898年,是紀伯倫在平民學校度過的最后一年,他結識了美國女詩人約瑟芬·畢布迪(約瑟芬·布魯斯頓)。紀伯倫為她畫了像,女詩人寫信給戴伊說:“這幅畫像,對我來說是一樁幸事?!睘榱藵M足母親的愿望,同時也實現自己童年時代的夢想,紀伯倫于1898年回到黎巴嫩,進入著名的“??爽敗保V牵W校讀書。他在這所學校讀書三年,受名師指導,掌握了阿拉伯語和法語。胡里·優(yōu)素?!す_德就是名師當中的一位。在黎巴嫩期間,紀伯倫數次返回故鄉(xiāng)卜舍里探望父親,并結識、愛戀上了一位富家小姐。兩人之間的愛情故事最后以他的中篇小說《被折斷的翅膀》里的結局而告終。后來,有人問起小說里的戀情故事是否就是他的親身經歷,他說,《被折斷的翅膀》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都是虛構的。在貝魯特,紀伯倫還結識了藝術家哈比卜·蘇魯爾(1860—1927)和曾擔任黎巴嫩國家元首的阿尤布·塔比特(1882—1947)及其胞妹蘇日丹娜·塔比特;有人說,這位姑娘或寡婦就是紀伯倫的初戀情人。紀伯倫得到小妹妹蘇爾丹娜逝世的消息,離開黎巴嫩,于1902年4月回到波士頓。在這一階段,紀伯倫經歷了一系列悲劇:同母異父哥哥布特魯斯逝世(1903年3月,一說1902年3月12日),母親逝世(1903年6月,一說1902年6月26日)……也相繼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首先是1904年在戴伊先生的關懷下舉行畫展并由此結識瑪麗·哈斯凱勒(1873—1964),正是這位他的終身好友將他推向了文學藝術成功之路。哈斯凱勒介紹紀伯倫認識了法語女教師米士琳,紀伯倫喜歡她并為她畫了肖像。紀伯倫還結識了艾敏·歐萊卜,他辦的《僑民報》為紀伯倫打開了通往阿拉伯世界的大門,使紀伯倫作為阿拉伯世界空前的詩人出現?!秹艟啊芬晃谋闶瞧鸩降男切侵?。1905年,紀伯倫發(fā)表第一部作品《音樂短章》。1906年,艾敏·歐萊卜為他出版《草原新娘》。1908年,紀伯倫發(fā)表第三部作品《叛逆的靈魂》?,旣悺す箘P勒是一所女子學校的校長。她慧眼識才,是紀伯倫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洋“女伯樂”。在她的鼓動和資助下,紀伯倫前往藝術之都,于1908年6月末到達巴黎,受教于世界藝術大師羅丹。在那里,他眼界大開,見識了古典流派和新流派等各種藝術流派,并在高利揚科學院研究了這些藝術流派。他還訪問了許多著名畫家,參觀了巴黎和倫敦的許多博物館、古跡和美術館,隨行者有他的好友、??爽攲W校的同學優(yōu)素?!ず罹S克和艾敏·雷哈尼。1909年,他獲悉父親去世。1910年10月22日,紀伯倫離開巴黎,在掌握了藝術秘密、心與眼飽受藝術熏陶之后,回到波士頓。1910年11月初,紀伯倫在波士頓參加了成立于1911年的“金環(huán)學會”的創(chuàng)建工作。該學會的宗旨是讓黎巴嫩、敘利亞僑民了解波士頓事件,支持他們舉辦的所有文化活動。1912年5月,紀伯倫訪問了“金環(huán)學會”邀請的客人、巴哈教領袖阿布杜·巴哈·阿巴斯,并為他畫像。盡管有妹妹瑪爾雅娜和瑪麗·哈斯凱勒在波士頓,但紀伯倫住在那里并不開心,覺得想像力和抱負都受到了限制,于是決定遷往紐約。定居紐約,是紀伯倫居住時間最久,也是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階段。他這顆星已升起在文學天空。紀伯倫是一位文學家,用阿拉伯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寫作?,旣悺す箘P勒指導他用英文寫作。以下是他生前發(fā)表的幾部重要作品:《被折斷的翅膀》1912年(阿拉伯文)《淚與笑》1914年(阿拉伯文)《瘋子》1918年(英文)《行列之歌》1919年(阿拉伯文)《暴風集》1920年(阿拉伯文)《先行者》1920年(英文)《珍趣篇》1921年(阿拉伯文)《先知》1923年(英文)——這是紀伯倫最重要的著作?!渡撑c沫》1926年(英文)《人之子耶穌》1928年(英文)《大地之神》1931年(英文)——該作品在紀伯倫逝世前幾天問世。1920年4月,紀伯倫與旅居紐約的阿拉伯詩人和文學家成立了以他為首的“筆會”。該筆會的宗旨是復蘇、革新并發(fā)展阿拉伯文學,使之積極干預生活。成員有米哈依勒·努埃邁、伊利亞·艾卜·馬迪和奈西卜·阿里達等。紀伯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積極參加了政治解放運動,并加入了救助難民委員會。紀伯倫是位情感豐富的人,他與僑居埃及的黎巴嫩籍女作家梅婭·齊雅黛(1886—1941)之間的情書往來達十五年之久(1914—1929)。1929年1月,許多阿拉伯人和外國人參加了紀念紀伯倫的第一篇文章發(fā)表二十五周年的慶祝會。1926年,紀伯倫因工作繁重,身體開始衰弱,但他并未在乎病痛。他決心已定,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就這樣,疾病一天天侵害他的肌體,他卻仍然沉湎于繪畫和寫作之中,直至1931年4月10日,他軀體中的生命火炬熄滅。但是,浸飽他的生命和靈魂之油的火炬,卻一直照耀著一代又一代人。1931年8月21日,紀伯倫回到了他所深愛的黎巴嫩,長眠在他故鄉(xiāng)的馬爾西克斯修道院,靜賞大自然的美與靜謐,分享著雪杉的不朽與蓋努比谷地的圣潔。紀伯倫逝世之后,他的英文作品《流浪者》和《先知花園》分別于1932年和1933年出版問世。筆者2000年11月在科威特國際書展上買到了最新版本《紀伯倫全集》,共5卷,其中《集外集》、《書信集》和《詩集》,都是本人第一次看到。阿拉伯人說:“紀伯倫的許多遺作和手稿有待于搜集、發(fā)表。因為他畢生沉醉于繪畫和寫作,并無其他愛好,故他的已知作品與全部作品相比,就顯得太少了。”但愿“搜集、發(fā)表”工作繼續(xù)下去,日后譯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文版《紀伯倫全集》。 紀伯倫被譽為“旅美文學家們的頭號領袖”、“旅美文學的旗手和靈魂”。他在詩歌、散文、小說的創(chuàng)作上不落窠臼,開一代文壇新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不僅當時的“旅美派”作家中無人能比,就是當今阿拉伯文壇上也很少有人堪與之相提并論。他的傳世佳作,轟動了美國,傳遍西方和東方。在我國,他的作品是僅次于《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文學第二大暢銷書。本書首次直接用阿拉伯文譯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