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月亮和女人有什么特殊的相似之處呢?她古老恒久,出現(xiàn)在地球世代交替之前,之后又繼續(xù)存在;她是黑夜的主宰;她具有衛(wèi)星的依存性;她的容貌永駐不變;她變化有恒,起落盈虧有時;她發(fā)出反射之光;她以不確定的回答應對不肯定的詢問;她決定潮漲潮落;她令人生愛,讓人傷心,給人以美,使人瘋狂,誘人作惡和助人為虐;她神情安詳,難以捉摸;她獨來獨往,凌駕一切,威風凜凜,熠熠生輝,令人敬而畏之;她預示著狂暴或憨厚;她的光芒、她的運行和她的出現(xiàn),都讓人心跳怦然;她的火山口、她的巖石海洋、她的沉默,都在發(fā)出警告;她顯露時光彩奪目,隱沒時令人向往。皮埃爾·布迪厄(1930-2002),當代法國著名社會學家,1954年畢業(yè)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1958年赴阿爾及利亞服兵役,并在那里開始其社會學研究。1968年至1988年任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社會學部主任,創(chuàng)辦《社會科學的研究行為》。1982年入法蘭西學院任社會學教授。布迪厄著述達340余種,涉及人類、社會學、教育、歷史、政治、哲學、美學、文學、語言學等領域,其中主要有《阿爾及利亞的社會學》、《實踐理論概要》、《再生產》、《背井離鄉(xiāng)》、《區(qū)隔》、《學術人》、《藝術法則》。其影響遍及世界,特別是歐美知識界。2000年,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授予他國際人類學最高榮譽赫胥黎獎章?!秾嵺`感》是布迪厄的最重要著作。通過對卡比利亞(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人社會的觀察和研究,作者反思自身的社會學實踐,揭示并分析了實踐邏輯與學術性思維的差異,指出人類學研究要成為真正的科學,就必須對科學實踐和行為和工具,對研究者與其對象的關系實施客觀化。該書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作者的學術思想及其在社會學理論認識和科學實踐方面創(chuàng)立的一系列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