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當代文學、文化、藝術的研究,已經問世了許多研究著作。在這些論著中,有著各種對中國當代文學、文化、藝術的介紹和解釋。它一方面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些精神領域的成果對我們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的巨大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依舊迷惘,因為在這些領域,人類仍因找不到明確的指引方向而感到無所適從。由鄭州大學出版社新近推出由劉成紀主編的“新視界文叢”,是一套對當代文學、文化、藝術這三個領域的現狀和發(fā)展,以嶄新獨特的視角進行有別于傳統(tǒng)方法來審視的理論叢書。此套叢書共有三冊,分別為《生命的環(huán)鏈——新時期文學流程透視》(湯學智著)、《夢幻之城——當代城市審美文化的批評性考察》(羅筠筠著)和《永遠的前衛(wèi)——中國現代藝術的反思與批判》(賀萬里著)。賀萬里,男,出生于合肥,生長于準北,籍貫河北。先后畢業(yè)于安徽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長期在高等學校從事哲學、美學、美術學科的教學與研究,1995年入選首批“安徽省普通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主要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中西美術史、中國現代藝術等。現任職于揚州大學藝術學院,校聘教授。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文藝研究》、《美術觀察》、《美苑》、《藝術探索》、《中國畫研究》、《寧夏大學學報》等公開出版的有影響的中文核心期刊或專業(yè)性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主要學術論文有《論當代中國裝置藝術》、《作為形態(tài)嬗變史的裝置藝術》、《后現代與當代中國裝置藝術》、《世界文化發(fā)展整體觀與藝術的民族性》、《中國古代畫論中的儒家影響》、《美術觀眾與當代美術的存在》、《純粹精神的守望者——西方現代派繪畫的審美品質》等。參與國內美術界90年代中期“美術國際化討論”,其觀點被譽為“最有代表性的”觀點之一。出版專著《裝置藝術研究》,譯著有《光影與色彩》等。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傷痕美術”和“星星美展”,到“八五美術新潮”、“八九大展”,再到90年代的“波普”、“玩世”、“潑皮”、“艷俗”等等畫風的流行,以至橫跨八九十年代的的“新文人畫”、“實驗水墨”和世紀之交的裝置與行為藝術中出現的“腥聞”,被人們名之為“前衛(wèi)”的中國現代藝術在它推進思想解放、破除藝術陳規(guī)的“先鋒”歷程中,有著現象的流轉與思潮的風行,有著真誠的表現和名利場的驅使,有著后殖民的迎合與民族化的追求,有著圈內的自語,也有面向民眾的努力。本書通過對中國現代藝術20多年現象的描述、思潮的梳理與圖片展示,清理出中國現代藝術發(fā)展的總體軌跡與觀念邏輯,對中國現代藝術發(fā)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予以深層反思與批判。全書圖文并茂,夾敘夾議,深入淺出,不僅適合美術工作者、美術愛好者和青年學生閱讀參考,而且為欲了解和思考中國現代藝術現象的文藝界人士提供了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