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進行創(chuàng)新分析時,運用了三種技術?!耙皇窃瓌t”是本書使用的第一種技術,我們用它來對創(chuàng)新的內部結構進行揭示和解釋。所謂“要不是原則”,原是法律上追究因果關系是運用的一個原則,我們變化了這個原則,用它來做比較分析。我們往往首先假定如果不存在這樣的創(chuàng)新,傳統的金融服務工具應該是什么樣的,接著比較各個“創(chuàng)新點”對工具的影響。因為一個工具經常在滿足一個主體利益增加目標的同時,還要確保相對人愿意參與交易,所以我們盡管沒有明示,但卻總是不忘記描述創(chuàng)新工具怎樣迎合一部分相對人的某種偏好。事實上,分析清楚這一點也就同時說明了創(chuàng)新工具的市場潛力。楊如彥:男,1968年生于甘肅省華池縣,1990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經濟系,在甘肅省行政機構工作多年,期間在職獲得蘭州大學法學碩士學位,2000年6月和致力于證券研究并獲得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關注方向是法律的經濟學分析、金融資產定價原理。先后在《金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評論》(香港)等學術期刊發(fā)表文章40余篇,與人合著《可轉換債券及其績效評價》。孟輝:男,1975年11月22日升,安徽宿縣人,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碩士,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攻讀博士學位,長期關注金融市場投資理論和產品創(chuàng)新研究,參與全國和省部級課題書香,余人合著《可轉換債券及其績效評價》,并在《金同研究》證券市場帶百》和《改革》等經濟、金融學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數篇,有論文獲得中國金融學會2001-2002年優(yōu)秀論文二等獎?!吨袊鹑诠ぞ邉?chuàng)新報告(2002)》是一本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著作,作者詳細闡述了2002年金融工具創(chuàng)新的市場?懟0呀鶉詮ぞ嘰蔥驢醋魘鞘諧〗灰椎哪諫峁6皇峭蝗縉淅吹目昭ɡ捶紜T詿肆⒊∠倫髡咦躍踉擻帽曜嫉奈⒐劬醚Ъ際鹺徒鶉諮?、统计学茧H?。哉浕个万G壞睦礪劭蚣芟攏枋魷鐘寫蔥碌墓旒#げ獯蔥碌奈蠢春頹魘?。闹R萆婕?2002年國債、企業(yè)債券、保險投聯、基金、銀行、可轉換債和信托等領域的所有創(chuàng)新活動。是國內首次出現得以總結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為宗旨的專業(yè)書籍。在本書最后一章,作者還針對現有工據的特性,研究里他們之間可能存在的廣義套利機會。由于本書使用的分析資料全部才集資2002年市場的真實樣本和數據,因為還可以作為資料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