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國際政治研究論叢本書把外交當作國際系統(tǒng)互動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析單元,從政治、法律、大國和技術四個不同的維度,對外交體制、外交決策、國家的對外政策以及各種影響因素進行了理論上的分析,認為在國際系統(tǒng)互動背景下,外交的內容、形式、特質、過程、環(huán)境等出現了很多新的變化。本書既有詳細生動的個案研究,也有比較深入的宏觀理論分析,既把外交看作是實現國家利益的重要工具,也把外交看作是國際社會協(xié)調國家利益和人類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徑。目錄前言導論:國際系統(tǒng)互動下的大國外交――體制、政策和挑戰(zhàn)一、外交的政治維度雙層次博弈: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的互動近代歐洲外交的權力基礎日本的維和政策與立法:演變及要因分析帝國、超國家與東亞的未來制衡、追隨與冷戰(zhàn)后的國際政治二、外交的法律維度外交的強度與限度:國際法與主權國家的互動試論歐洲聯(lián)盟的外交主體特性無國界管轄的困境――以“皮諾切特案”為例不同的的承諾方式――中國與國際環(huán)境保護制度政府間國際制度與國家的關系――以《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與中國為例三、大國外交中的美國什么因素懾止了美國對中國的核攻擊?――關于美國對外政策制訂的一種個案考察美國國會與外交政策:參議院拒絕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冷戰(zhàn)后美國國會外交“復興”探析――兼析對中美關系的影響政治行動委員會與美國外交政策院外、石油與美國對以色列的政策(1973―1979)同盟的裂隙:沖繩基地與日美外交摩擦四、大國外交中的中國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外交職能中國國家主席的外交職能變遷冷戰(zhàn)后中美首腦外交芻議70年代初中國的外交體制與風格――戴維?布魯斯的對華印象走向開放:雙重壓力下的中國國際組織行為中國多邊外交的新發(fā)展――“上海合作組織”的實踐中國的核威懾政策:形成和發(fā)展中國外援:政府在外援中的角色變換中國的安全環(huán)境與周邊外交政策五、外交的技術維度跨國社會運動――設置外交政策議程的力量與限度中國的非政府組織與中國外交中國臺灣地區(qū)的非政府組織研究信息時代的外交:挑戰(zhàn)、衰退與轉型信息技術與當代外交的變革結束語:外交的前景和外交學研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