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柏格森是二十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家,“變的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非理性主義”的主要代表。本書是其“變的哲學”的代表作,初版于1907年,他承認進化,認為整個進化過程是“生命沖動”的綿延,進化是創(chuàng)造性的,而非機械的,其發(fā)展過程一方面由本能導致昆蟲的生命,另一方面通過智力進化而產生,柏格森影響已超出哲學界。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國哲學家,生命哲學和直覺主義的代表,法蘭西科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人們在反思法西斯時曾經錯誤地拋棄了他,但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當年那么強烈地被逐出的柏格森,作為現代思想的因素已經回來了”。柏格森無疑構成現代思想的重要因素。在中國,早在五四時期,柏格森哲學就成了當時中國哲學最有影響的哲學之一,比如深刻地影響了我國思想家梁漱溟和張君勱等。該書1906年在法國巴黎出版,提出并論證了作者關于“生命沖動”的理論和直覺主義方法論。它曾由張東蓀于1919年譯成中文。名為《創(chuàng)化論》。該書標志著析格林的生命哲學的完成。深層意識綿延是生命的本質,是一切實在的本千質。生命作為整體成為考察材料和知識的背景,一切事物、理論、知識和方法都得重新評判:知識理論與生命理論必須相互結合,互相推動。生命理論堅持對知識的批判,才能不隨意接受理解力任意提出的概念,而知識理論只有恢復智力在生命總體進化中應有的地位,才能告訴人們構成知識的框架以及如何擴展和超越這些框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造就新的哲學。材料、知識和智力在生命沖動、綿延和直覺中獲得生動的意義,而生命沖動、綿延和直覺自身也就被清晰地揭示出來。同時,進化的生命沖動形態(tài)獲得完整的描述。自從生命作為整體成為認識自身和認識對象的深度背景以來,該書無疑是人類重新建構哲學的一個重要文本;它充分地包含這種建構的種種悖論和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