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這樣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這就是千古奇書、中華寶典《山海經》,本書記述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進程。《山海經》的成書經歷了兩千年的歲月,她公開流傳至今又經歷了兩千年的光陰。本書產生的時代并不洪荒,因為它是文字成熟使用后的作品,文字數量多達3萬余字,而且用字簡潔準確,基本上都是陳述句,即有什么說什么?!渡胶=洝肥侵袊瞎盼幕恼淦罚詰?zhàn)國至漢初成書至今,公認是一部奇書。說它是一部奇書,一是在三萬一千字的篇幅里,記載了約四十個方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個歷史人物,四百多神怪畏獸?!渡胶=洝芳乩碇?、方物志(礦產、動植物)、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書,又保存了中華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話。二是因為它開中國有圖有文的敘事傳統(tǒng)的先河,它的奇源多姿,形象地反映在山海經圖中。 古之為書,有圖有文,圖文并舉是中國的古老傳統(tǒng)。一千五百多年前,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有“流現山海圖”的詩句,晉郭玲曾作《山海經》圖贊,在給《山海經》作注時又有“圖亦作牛形”、“在畏獸畫中”?!敖駡D作赤鳥”的文字,可知晉代《山海經》尚有圖。而且,在《山海經》的經文中,一些表示方位、人物動作的記敘,明顯可以看出是對圖象的說明(如《大荒東經》記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薄逗M馕鹘洝罚骸伴_明獸……東向立昆侖上”等等)??上铡⒐姷降纳胶=泩D并沒有流傳下來。但《山海經》有圖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后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便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