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以“舌尖上的典籍”、“傳說中的鮮美”、“點心之筆”、“儀式里的詩意”、“懷舊的文化”這五章分別描繪了口味隨時代改變、南北各類經典美食、席上最后的點心、年節(jié)時的美食儀式以及將美食寫成文字的快樂。文字很講究,配圖也相當別致,配用了許多古時宮廷盛宴、市井小食的白描圖,遠的讓人覺得神秘,近的好似懷舊,邊長了見識邊悠悠地想起曾經體會過的種種美食來,魚丸、豆腐花、糖山楂、湯圓、糖炒栗子、烏菱……當我們舒展味蕾擁抱美食,咀嚼的快樂順著我們的牙床完成從口到心的旅行。在氣味、滋味與回憶重逢的那一刻,我們發(fā)現,其實味覺一直醒著,一直在苦苦呼喚著流浪的心回歸,霎時每一根神經觸角都被激活,游移著的是心湖泛起的柔波,是眼底涌上的那股熱。舌尖舒卷,美味化開,靜靜享受生活本身的單純和溫柔,那是鳥鳴在空寂的山林里一次次盤旋,是隱約飄來的梔子花香,是纏繞又纏繞的鄉(xiāng)愁,是永遠沒有背影的分離……有客說中國的文化是飲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這是老生常談了。話雖不新鮮,但道理好像還是有的。不是說我們不男女,西洋不飲食,法國人的飲食和我們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當代最負盛名的一位大廚師,在烹調某款菜肴時,速裝菜盤子的溫度都要考慮進去一一先放在冰箱里冰一下子。這種說法的得以成立,我想是與明清兩朝有關。盡管源頭更長,但已流到皮膚下的血液里,平素就不易察覺。因為所謂傳統(tǒng),更多的是離我們最近的朝代里的行為、習慣。遠的不說,我是相信后朝人是絕對沒有我們現在吃得這么講究的。川菜中的“杜甫魚”,肯定是偽托的,但偽托老多少還是把握住當時的整體風格,即無多少滋味。碰巧魚新鮮的話,吃點魚鮮。在宋代,飲食還是很單一的,就是美食家如蘇東坡者,也無非在燒豬肉時說道:“多著火,少著水?!薄颁萄蛉狻眰髡f與成吉思汗有關,但佐料是斷沒有現在精致的。明清以前,吃的是“烹”,“調”還沒上升到藝術的高度。也就是說,明清以來人們花在飲食上的工夫是比過去多得多了。明清是一變。民國是一變。當代也是一變,既恢復傳統(tǒng),又努力變革。比如蘇幫菜里的傳統(tǒng)名菜“冰糖甲魚”,我想許多人已無多少胃口了??谖懂旊S時代。對一個時代有所了解的話,大致也能推算出這個時代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