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智能建筑的產生及背景
一、智能建筑的產生
二、智能建筑產生的背景
1.經濟背景
2.社會背景
3.技術背景
4.生產、生活的客觀需求
第二節(jié) 智能建筑的定義
1.美國智能建筑協會(AIBI)定義
2.日本智能建筑協會定義
3.新加坡國家智能建筑研究機構定義
4.歐洲智能建筑協會定義
5.國際智能建筑協會(IIBI)定義
6.在《智能建筑設計技術》中對我國的智能建筑的定義
第三節(jié) 智能建筑“智商”的判斷標準
1.該建筑提高使用者工作效率的能力
2.該建筑降低營運成本的能力
3.該建筑防止、控制自然或人為災害的能力
4.該建筑對未來發(fā)展變化的適應能力
第四節(jié) 智能建筑現狀及未來發(fā)展趨勢
1.向深度發(fā)展
2.向廣度發(fā)展
3.向規(guī)?;l(fā)展
4.向可持續(xù)性方向發(fā)展
第二章 智能辦公樓發(fā)展綜述
第一節(jié) 智能建筑中的重要類型——智能辦公樓
第二節(jié) 智能辦公樓的標準
第三節(jié) 智能辦公樓的新需求及未來發(fā)展趨勢
一、向多功能趨勢發(fā)展
二、向高適應度趨勢發(fā)展
1.對現有出租方式的高適應度
2.對智能系統變化的高適應度
3.對未來發(fā)展的高適應度
三、向人性化趨勢發(fā)展
第三章 智能辦公樓空間設計研究
第一節(jié) 智能辦公樓的層高
一、使用功能對凈高的要求
1.辦公室的凈高
2.會議室的凈高
3.大堂及門廳的凈高
4.走廊的凈高
二、吊頂設計對層高的影響
1.梁高的確定
2.空調管的高度
3.其他吊頂設施的安放
三、智能化布線方式對層高的影響
1.預埋管布線方式
2.架空雙層地板布線方式
3.地坪線槽布線方式
4.單元式線槽布線方式
5.干線式布線方式
6.扁平電纜布線方式(也可稱地毯下布線方式)
7.網絡地板布線方式
8.頂棚布線方式
9.各種布線方式的比較
四、其他因素對層高的影響
1.開窗對層高的要求
2.心理與生理因素對層高的要求
五、智能辦公樓層高的發(fā)展趨勢
六、國內外實際典型工程層高的分析與比較
第二節(jié) 智能辦公樓的柱網
一、自然采光對智能辦公樓柱網的要求
二、辦公單元對智能辦公樓柱網的影響
三、環(huán)境心理因素對智能辦公樓柱網的影響
四、地下車庫對智能辦公樓柱網的要求
五、智能辦公樓柱網的發(fā)展趨勢
六、國內外實際典型工程柱網的分析與比較
第三節(jié) 智能辦公樓的特殊功能需求及其建筑設計要求
一、設備室
二、監(jiān)控室
三、電信間
四、共用天線電視和衛(wèi)星電視接收設備
五、電話程控室
第四節(jié) 智能辦公樓標準層設計
一、智能辦公樓標準層的規(guī)模
1.采光因素對智能辦公樓標準層規(guī)模的影響
2.防火規(guī)范對智能辦公樓標準層規(guī)模的要求
3.平面利用率對智能辦公樓標準層規(guī)模的影響
二、智能辦公樓的核體
1.核體的布局形式
2.智能辦公樓核體的規(guī)模
三、辦公室、會議室的布置及相關參考尺寸
第五節(jié) 智能辦公樓的室內環(huán)境設計
一、工作站的平面布局形式
1.面對式
2.學校式
3.交叉式
4.自由式
二、室內采光設計
1.一般照明
2.局部照明
3.混合照明
三、室內聲環(huán)境設計
1.控制噪聲源
2.隔聲和吸聲
3.消聲處理
四、室內色彩設計
第四章 在我國智能辦公樓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建筑師在我國智能辦公樓設計發(fā)展中的角色問題
二、普通辦公樓改建為智能辦公樓的問題
三、智能辦公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
第五章 智能住宅小區(qū)
第一節(jié) 智能住宅小區(qū)發(fā)展狀況
第二節(jié) 智能小區(qū)的基本內涵和實現目標
一、基本內涵
二、實現目標
第三節(jié) 我國智能小區(qū)的構成和智能化分級標準
一、物業(yè)管理及安全防護系統
二、信息通訊網絡服務及管理系統
三、家庭智能化系統
結束語
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及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