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上篇 歷史篇
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起源
一、對立思考的萌芽
(一)現象—觀念—具體概念
(二)圖形—符號—抽象概念
(三)概念—思想
二、天命神學的盛衰
(一)從原始崇拜到天命神學
(二)周代的天命神學
(三)怨天情緒的產生
三、關于自然的思考
(一)對于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
(二)對于自然性質的認識
第二章 春秋時期的哲學思想
一、孔子 :儒家 學說的創(chuàng)始
(一)仁的學說
(二)理想人格
(三)歷史觀
二、老子:道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
(一)道的學說
(二)辯證思想
(三)社會觀
三、其他學者與思想
(一)墨子:兼愛學說與功利思想
(二)《孫子兵法》:軍事辯證法
第三章 戰(zhàn)國時期的哲學思想
一、孟子與荀子:儒家學說的發(fā)展
孟子
(一)政治學說
(二)人性理論
(三)認識理論
荀子
(四)天道觀
(五)人性理論
(六)認識理論
二、莊子:道家學說的發(fā)展
(一)天道觀
(二)相對主義思想
(三)人生觀
(四)認識論
三、其他學派與思想
(一)名學:邏輯學說
(二)法家:歷史觀與認識論
(三)《易傳》:宇宙圖式與辯證思想
第四章 漢唐時期的哲學思想
一 兩漢神學
(一)董仲舒:神學目的論
(二)王充:反神學思想
二、魏晉玄學
(一)王弼:以無為本
(二)郭象:萬物獨化
三、隋唐佛學
(一)僧肇:中國化佛教哲學的奠基人
(二)天臺宗:一心三觀
(三)法相宗:萬法唯識
(四)華嚴宗:圓融無礙
(五)禪宗:頓悟成佛
第五章 宋、明、清初時期的哲學思想
一、程朱理學
(一)程顥與程頤:理學的開創(chuàng)
(二)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二、陸王心學
(一)陸九淵:心學的開創(chuàng)
(二)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
三、張載和王夫之:氣一元論
(一)張載:氣本體論的提出
(二)王夫之:對古代哲學的總結
四、啟蒙思潮
下篇 主題篇
第六章 世界的性質是怎樣的
一、對于現象的思考
(一)差異即多樣性觀念
(二)變異即變化性觀念
二、對于本質的探索
(一)規(guī)律或法則
(二)本原與本體
三 對于天人關系的思考
第七章 事物的關系是怎樣的
一、整體觀
(一)對稱
(二)中庸
(三)兼兩
(四)參合
(五)聯系
二、辯證觀
(一)對立
(二)依存
(三)轉化
(四)相對
第八章 人性的本質是怎樣的
一、儒家的人性理論
(一)孟子:性善論
(二)荀子:性惡論
(三)人性理論的發(fā)展
二、德治與法治:不同的對策
(一)德治
(二)法治
三、道家的人性理論
第九章 人生的準則是怎樣的
一、儒家的理想人格
(一)孔子的理想人格
(二)孟子的理想人格
(三)荀子的理想人格
(四)《大學》的理想人格
二、關于理想人格的培養(yǎng)
(一)理性的自覺
(二)情感的自足
(三)意志的自愿
三、道家的理想人格
(一)老子的理想人格
(二)莊子的理想人格
第十章 認識的結構是怎樣的
一、認識的來源與能力
(一)名與實
(二)言與意
二、認識的結構或形式
(一) 見聞與思慮
(二) 漸修與頓悟
(三)格物與致知
三、認識與實踐的關系
(一)早期的知行觀
(二)朱熹的知行觀
(三)王陽明的知行觀
(四)王夫之的知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