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前言
譯者序
第一部分 認清瓶頸
第1章 是否真正需要高速網絡
1.1首先閱讀本節(jié)
1.1.1弄清建立高速網絡的原因
1.1.2影響網絡性能的帶寬原因
1.1.3影響網絡性能的其他原因
1.2與服務器相關的性能問題
1.2.1處理器速度
1.2.2磁盤子系統(tǒng)
1.2.3隨機存取存儲器
1.3與網絡相關的性能問題
1.3.1網絡接口卡的選擇
1.3.2自激振動卡(chatteringcard)
1.3.3不完善的網絡接口卡驅動程序
1.4與工作站相關的性能問題
1.5如何確定高速網絡是否能解決問題
1.5.1第一步:評估服務器的使
用情況
1.5.2第二步:評估服務器的配置
1.5.3第三步:評估工作站
1.5.4第四步:評估當前的應用需求
1.5.5第五步:評估未來的應用需求
1.5.6第六步:評估網絡的使用情況
1.5.7第七步:繼續(xù)讀下去
第2章 與主干網相連的對象
2.1主干網絡的類型
2.2建造主干網的原因
2.3怎樣建造主干網
2.4互聯(lián)網超負荷業(yè)務量的后果
2.5主干網擁塞的原因和解決方案
2.6最后的分析
2.7主干網高速協(xié)議的益處
2.8選擇高速主干網協(xié)議
第3章 通向服務器區(qū)
3.1服務器區(qū)中的服務器是否在增多
3.1.1整個服務器區(qū)內存取信息
3.1.2通過專門的平臺對負荷進
行分布式處理
3.2分布式計算系統(tǒng)的實現(xiàn)
3.2.1分布式應用程序處理技術
3.2.2分布式數(shù)據庫
3.2.3數(shù)據棧
3.3分布式計算系統(tǒng)的構造模塊
3.3.1關系數(shù)據庫
3.3.2結構查詢語言
3.3.3中間系統(tǒng)軟件
3.3.4數(shù)據傳輸
3.4服務器區(qū)的網絡要求
3.5服務器區(qū)帶寬不足的特征
3.6服務器區(qū)中性能緩慢的其他原因
和解決方案
3.6.1數(shù)據和應用程序的位置
3.6.2不合適的硬件
3.6.3獲得服務器區(qū)
第4章 更緊湊的工作組區(qū)
4.1工作組什么時候高效
4.2電子郵件和消息
4.2.1電子郵件系統(tǒng)
4.2.2電子消息系統(tǒng)
4.2.3電子消息系統(tǒng)及其標準和工具
4.3互聯(lián)網(Internet)
4.4客戶-服務器應用程序
4.4.1客戶-服務器體系結構
4.4.2如何建造客戶-服務器應用程序
以達到最小化業(yè)務量
4.4.3客戶-服務器計算對網絡
業(yè)務量的影響
4.5多媒體
4.6組件
4.6.1應用中的組件
4.6.2組件工具
4.7組件引起的問題
4.7.1應用程序的位置
4.7.2不合適的硬件
4.7.3“閑談”通信協(xié)議
4.7.4小分組長度
4.7.5工作組面臨的問題
4.8工作組涉及的事項
第5章 廣域網
5.1討論廣域網協(xié)議的原因
5.2廣域網的定義
5.2.1專用線路與交換線路
5.2.2公用網絡
5.2.3專用網絡
5.2.4關于路由器和路由選擇的考慮
5.2.5模擬線路
5.2.6數(shù)字線路
5.3通信公司的業(yè)務
5.3.1交換模擬線路
5.3.2電路交換業(yè)務
5.3.3分組交換業(yè)務
5.3.4信元交換業(yè)務
5.3.5數(shù)字業(yè)務
5.4 廣域網帶寬缺乏的癥狀
5.4.1不合適的硬件
5.4.2應用程序的位置
5.4.3業(yè)務類型
5.4.4分組長度
5.4.5“閑談”通信協(xié)議
5.5檢查并證實不足的WAN帶寬
5.6對廣域網協(xié)議的要求
5.6.1性能
5.6.2管理能力
5.6.3分組長度和開銷
5.6.4廣域網的費用
第6章 轉變?yōu)楦咚倬W的費用
6.1加速還是不加速
6.2硬件清單
6.2.1服務器
6.2.2集線器
6.2.3路由器
6.2.4交換機
6.2.5工作站
6.2.6一條平坦的線路
6.3服務費用清單
6.4配備工作人員和工作人員
開發(fā)工作表
6.5時間預算工作表
6.6應用程序工作表
6.7最后的決定
第二部分 怎樣加速:局域網
解決方案
第7章 光纖分布式數(shù)字接口
7.1導致雷同和存在差別的原因
7.1.1成幀的數(shù)據
7.1.2確定路徑
7.1.3布線考慮
7.1.4需要的費用
7.1.5擴展能力
7.1.6安裝和配置
7.1.7管理能力
7.1.8性能
7.1.9為了生存而發(fā)展
7.2本章小結
第8章 100VG-AnyLAN
8.1與10Base-T的相似性和差別
8.1.1獲得幀結構
8.1.2體系結構
8.1.3纜線設計的考慮
8.1.4實現(xiàn)100VG-AnyLAN的
準備工作
8.1.5100VG-AnyLAN的擴展能力
8.1.6100VG-AnyLAN的管理能力
8.1.7100VG-AnyLAN的性能
8.1.8繼續(xù)改進100VG-AnyLAN
8.2本章小結
第9章 100Base-T
9.1規(guī)范的類型
9.2了解100Base-T和10Base-T之間
的差別
9.2.1互操作性及其存在的困難
9.2.2擴展能力的考慮
9.2.3管理能力問題
9.2.4對安裝和配置的考慮
9.3本章小結
第10章 Thomas-Conrad網絡系統(tǒng)
(TCNS)
10.1ARCNET的繼承網絡
10.1.1體系結構
10.1.2需要的費用
10.1.3擴展能力
10.1.4安裝和配置
10.1.5管理能力
10.1.6性能
10.1.7TCNS的特殊用途
10.1.8TCNS未卜的命運
10.2本章小結
第11章 光纖通道
11.1仔細檢查通道
11.2光纖通道標準和它的支持組織
11.3它們如何工作
11.3.1光纖通道的第0層(FC-0):
物理接口
11.3.2光纖通道的第1層(FC-1):
傳輸協(xié)議
11.3.3光纖通道的第2層(FC-2):
信令協(xié)議
11.3.4光纖通道的第3層(FC-3):
公共業(yè)務
11.3.5光纖通道的第4層(FC-4):
上層協(xié)議映射
11.4布線考慮
11.5安裝和配置
11.5.1互操作能力
11.5.2擴展能力
11.5.3管理能力和容錯能力
11.5.4性能
11.6光纖通道與ATM相比的優(yōu)點
11.7光纖通道的缺點
第12章 同步以太網
12.1以太網的第二次成功
12.2IEEE802.9a(同步以太網)標準
12.3以太網的初期
12.4同步以太網
12.4.1同步以太網中的兩個網絡
12.4.2時分復用技術
12.4.3時鐘
12.5同步以太網的優(yōu)點
12.5.1同步以太網和廣域網支持
12.5.2同步以太網和電視會議
12.5.3管理能力
12.5.4擴展能力
12.5.5費用
12.5.6安全性和容錯
12.5.7性能
12.5.8容易安裝及維護
12.6同步以太網的缺點
12.7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12.7.1同步網絡通信聯(lián)盟
12.7.2其他
第三部分 怎樣加速:廣域網
解決方案
第13章 綜合業(yè)務數(shù)字網
13.1基本的困境
13.2ISDN業(yè)務剖析
13.3組裝起來
13.3.1ISDN的基本速率接口
13.3.2ISDN的一次群速率接口
13.4廣域網鏈中ISDN的功能
13.5發(fā)展目標:能夠提供什么業(yè)務
13.5.1承載業(yè)務
13.5.2補充業(yè)務
13.5.3電傳服務
13.6實現(xiàn)ISDN
13.6.1本地交換通信公司的
負責部分
13.6.2室內設備
13.6.3配置和安裝
13.6.4布線考慮
13.6.51SDN的性能
13.6.6管理和容錯
13.6.7擴展能力
13.6.8可用性和價格
13.7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寬帶ISDN
13.8ISDN的優(yōu)點
13.9ISDN的缺點
第14章 交換多兆比特數(shù)據業(yè)務
14.1什么是SMDS
14.1.1基于信元的SMDS
14.1.2交換
14.1.3無連接
14.1.4體系結構
14.1.5標準一致性
14.2在哪兒應用SMDS
14.3如何應用SMDS
14.4SMDS的優(yōu)點
14.4.1安裝和配置
14.4.2管理能力
14.4.3擴展能力
14.4.4互操作能力
14.4.5性能
14.4.6成本
14.5支持的組織
14.6缺點
14.6.1有限的多媒體支持
14.6.2有限的使用
14.6.3有限的商家支持
14.7前景
第15章 幀中繼
15.1ISDN的產物
15.2幀中繼是什么
15.3幀中繼如何工作
15.3.1幀中繼與分組交換的比較
15.3.2幀的格式
15.3.3幀中繼網絡設備
15.3.4幀中繼連接
15.3.5擁塞網絡的解決
15.3.6獲得應得到的
15.3.7有限的管理
15.3.8統(tǒng)計復用和需求帶寬
15.3.9安裝和配置
15.3.10可用性和價格
15.3.11管理和容錯
15.3.12互操作能力
15.3.13性能
15.3.14擴展能力
15.4商家能夠實現(xiàn)這些嗎
15.4.1經驗問題
15.4.2互操作性問題
15.4.3性能問題
15.4.4管理問題
15.5好消息
15.6壞消息
15.6.1語音和幀中繼
15.6.2幀中繼論壇
第16章 異步轉移模式
16.1ATM是怎樣開始的
16.2ATM的創(chuàng)立
16.3ATM:簡捷的解決方案
16.4ATM能解決什么問題
16.4.1什么是信元
16.4.2如何進行交換
16.4.3什么是面向連接
16.4.4什么是全雙工
16.4.5什么是點到點連接
16.4.6什么是專用帶寬
16.5它們如何協(xié)調工作
16.5.1路由確定
16.5.2數(shù)據轉送
16.5.3布線考慮
16.5.4安裝和配置
16.5.5擴展能力
16.5.6管理能力
16.5.7性能
16.5.8容錯能力
16.5.9安全性
16.5.10擁有的費用
16.6ATM和OSI模型
16.6.1ATM層
16.6.2ATM自適應層(AAL)
16.7ATM過渡問題
16.7.1不完全的接口規(guī)范
16.7.2LAN仿真
16.7.3路由選擇問題
16.7.4不健全的產業(yè)
16.7.5培訓方面的問題
16.8期望逐步采用ATM
16.8.1向桌面系統(tǒng)過渡的問題
16.8.2與WAN集成的問題
16.9ATM和語音
16.10對LAN的承諾
第四部分 小心:網絡結構先行
第17章 高速網絡的替代物
17.1網絡分段
17.1.1段的定義
17.1.2創(chuàng)建互聯(lián)網絡
17.1.3對橋接的初步認識
17.1.4網橋性能問題
17.1.5對路由器的初步認識
17.1.6路由器選購指南
17.1.7對網絡分段制定計劃
17.1.8微小分段
17.2交換
17.2.1實現(xiàn)交換
17.2.2選擇哪一種交換機
17.2.3分析是關鍵
17.2.410/100交換
17.3全雙工協(xié)議
17.4虛擬LAN
第18章 快速結束:避免沖突
18.1購買前試用
18.2認清下一個瓶頸
18.3制定進度表
18.4獲得預算批準
18.4.1精彩的生活
18.4.2惡運預言者
18.4.3考慮使用替代物
18.4.4名符其實的成本
18.4.5效益分析
18.4.6使用時間
18.4.7不能總得到你想要的
18.5設定期望值
18.6加快實現(xiàn)
第五部分 附錄
附錄A 開放式系統(tǒng)
附錄B 標準化組織
附錄C 支持組織
附錄D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