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古籍/國學國學著作錢穆學術思想評傳

錢穆學術思想評傳

錢穆學術思想評傳

定 價:¥20.00

作 者: 汪學群著
出版社: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叢編項: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學者傳記叢書
標 簽: 中國哲學

ISBN: 9787501314973 出版時間: 1998-08-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0cm 頁數(shù): 313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片斷:導言錢穆原名恩榮,字賓四,民元(1912)易名為穆。生于清光緒二十一年六月初九(1895年7月30日),卒于1990年8月30日。他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以其淵博的學識,建立獨特的文化史學體系,在二十世紀的史學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錢穆一生勤勉,淹通四部,著述豐厚,對傳統(tǒng)文化諸領域都有研究,但主要歸于史學。其史學包括歷史(主要指通史、史學理論、史學方法等)、學術思想、文化,他在這三大領域都做出了貢獻。學術思想是錢穆學術的重心,即治學的主線。在諸子學、經(jīng)學、玄學、佛學、理學、清代學術等方面都有創(chuàng)新。于諸子學,他從先秦學術思想史出發(fā)揭示了諸子學的基本精神,即平民階級之覺醒,并以儒墨兩家為軸心疏理諸子,建立了諸子互動的學術系統(tǒng)。對于老子其人其書,經(jīng)考證老子為三人,而混三為一自《史記》始。至于《老子》,則從其書中的理論推測書的時代背景,從先秦思想發(fā)展線索,以及語言文字等角度,證明其書為戰(zhàn)國晚期作品。又以史家的眼光從動態(tài)角度把握諸子統(tǒng)一,認為諸子統(tǒng)一雖然始于先秦,但完成在秦漢之際,表現(xiàn)為一個過程,以《易傳》、《中庸》為代表的秦漢儒家起了主要作用。錢穆治經(jīng)學同治諸子學一樣,從史學立場出發(fā),泯合了今文經(jīng)與古文經(jīng)的門戶之見。注重經(jīng)學的淵源,強調(diào)儒家典籍在先秦不稱經(jīng),經(jīng)學產(chǎn)生于漢代,“六經(jīng)”也為漢儒所為,還孔子與“六經(jīng)”歷史的原貌,其深意在破今古文門戶之見。他把經(jīng)學發(fā)展分為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五個時期,并對經(jīng)學在不同時期特點進行研究,勾勒出經(jīng)學發(fā)展的轍跡。他把人文主義、注重歷史、天人合一、通經(jīng)致用及教育等概括為經(jīng)學精神,并本著這種精神,闡述了考據(jù)與義理二者不可偏廢的經(jīng)學方法?!兑住穼W與《四書》學也是他經(jīng)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以考據(jù)與義理相結合,獨創(chuàng)一套《易》學、《四書》詮釋的新體例。另外,揭示《四書》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描述其義理的演進過程,突出《四書》在經(jīng)學史上的地位。錢穆于玄學、佛學也不乏特色。他揭示玄學的精神為“個人自我之覺醒”,主要研究了王弼、何晏、嵇康、阮籍、向秀、郭象這三家六宗的思想,并由此追述了玄學的淵源、發(fā)展、流變。他對佛學,并非一概加以拒斥,對佛籍、佛教在中國的傳入與傳播,以及發(fā)展與流變,都進行詳細考證,指出佛學在中國傳播與發(fā)展的歷程,實際上是不斷中國化的過程,突出中國文化的包容意識與較強的生命力。錢穆也非常推崇理學,稱理學為“大我之尋證”。認為宋明儒是平民儒,無論在師道、學術,還是在治平方面大有返回先秦儒的風格。正如先秦儒融合諸子百家,擴大儒學一樣,宋明理學的最大貢獻在于以儒學為主干融合佛老,形成一代新儒學?;谶@一總體認識,他從史學角度貫通理學,揭示理學發(fā)展的淵源、發(fā)展與流變,泯合了所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絕對對立。對朱熹學術思想的研究則是理學的重心。他把朱熹與孔子并舉,突出了朱熹在孔子以下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地位,接著分別從學術、思想、治學方法等方面具體研究朱熹,揭示了朱熹作為一代通儒,以及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的特征,體現(xiàn)了從朱子原書治朱子的精神。錢穆還對王陽明學術進行探討,肯定王陽明思想的價值就在于他能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宋代理學所留下來的問題,如朱陸的對立、儒佛的抵牾,在他那里基本得到解決。清代學術思想是錢穆治學術思想史創(chuàng)獲頗多的領域。他稱清學為“民族精神之發(fā)揚”與“物質科學之認識”。他對清代學術的研究集中在其學術的淵源,以及學術思想自身的發(fā)展與流變上。后記:后記我研究錢賓四先生學術始于1993年初,這要感謝武漢大學教授郭齊勇兄,是他把我領進賓四先生學術的殿堂。已經(jīng)出版的《錢穆評傳》是我們合作的結晶。該書出版并得到好評應歸功于他。由于時間較緊,一些問題沒有深入研究,我便開始寫一本研究賓四先生學術思想方面的專著。初稿寫完后又去忙于其他項目。去年二月應鄭大華兄之約參加戴逸先生主編《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學者傳記叢書》中的《錢穆學術思想評傳》一書撰寫,于是把已經(jīng)寫成的初稿加以修改完善,形成此書。本書除導言、結束語、附錄、后記以外,共分九章,分別對賓四先生學術交往與思想淵源及著作,諸子學、經(jīng)學、玄學、佛學、理學、清代學術史(上下)、歷史與文化進行研究。本書的提綱是根據(jù)賓四先生治史的特點及邏輯設計的。他的歷史學主要包括學術思想史、歷史(主要指史學的理論、方法、門類等)、文化三大部分。治史的邏輯是,先對歷史作通體研究,把握一般史學理論、方法,然后把歷史平鋪開來,分門別類地研究部門史,主要是學術思想史,最后回到文化。因為在他看來,研究歷史,歷史只是外表,文化則是內(nèi)容,只有在文化中,歷史才最終完成。于諸史,他最用力,最有創(chuàng)獲的是學術思想史,尤其是清代學術史?;诖?,本書除對學術交往與思想淵源及著作探討外,以學術思想史為中心,其中清代學術史分二章,以歷史與文化的研究為殿后,大體反映了賓四先生的史學特征及路徑。本書與《錢穆評傳》相比有以下特色:第一,結構不同。除歷史與文化研究之外,有七章論述學術思想史,表明本書以學術思想史為中心,這反映賓四先生史學的特色。第二,對賓四先生的思想來源及發(fā)展脈絡進行研究。把他的學術思想來源歸結為晚清民初,當時的新史學、經(jīng)學中的漢宋兼采、諸子學復興、國粹主義等,都是其思想來源。其思想發(fā)展脈絡是先從文學入手,轉而治經(jīng)學、子學,最后歸于史學。第三,給賓四先生學術定位,揭示其學術思想的得失。把他的學術置于晚清民初學術史考察,側重與同時代人比較,突出他的文化史學特色。由于他的文化史學以學術思想史為重心,因此尤其突出在這一領域,如經(jīng)學、子學、玄學、佛學、理學、清學等方面的貢獻。另外,也指出他學術思想的不足,如治史感情因素偏重、只從文獻治考據(jù)等。第四,介紹了賓四先生主要著作的基本內(nèi)容、出版修訂情況及原因。同時也介紹了當前學術界研究他的概況,并給予評論。最后對戴逸先生、曹鶴龍先生、劉卓英女士、房德鄰先生、大華兄給我機會出版此書,表示感謝。也感謝我的父母、妻子、弟弟多年來的幫助與支持。需要指出的是,我的研究是初步的,書中可能會有一些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汪學群于北京安華西里1998年元旦本書前言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概論(代序言)戴逸回顧20世紀中國學術的發(fā)展歷程,應該說:這是一個豐收的世紀、創(chuàng)新的世紀、輝煌的世紀。一百年間,名家輩出,群星燦爛,成果豐碩,推陳出新。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發(fā)生蛻變,西方學術大量引入中國,在中西方學術的交流、撞擊、融合中,20世紀的中國學術文化誕育,并迅速地茁壯成長。一百年內(nèi),各個學術領域均有新的突破和重大進展,構建了完整的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文化體系?;仡櫤涂偨Y20世紀的學術發(fā)展,明辨其是非得失,是一樁很有意義的工作,是為了推進21世紀的學術,進一步建構中國社會主義學術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璀燦的成果和豐厚的積累。它長期以來哺育了中華兒女、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與精神,在世界學術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從19世紀中葉以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也帶來了西方的學術文化。西學東漸,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先是器物文明的傳播,其后是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傳播,直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西方的學術文化,涵蓋廣闊,影響深遠,進入中國后生根、開花、結果。它改變了中國學術思想界以至全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和前進步伐,中國從傳統(tǒng)的封建社會跨進近代社會。其間,中學和西學、舊學和新學、傳統(tǒng)學術和近代學術發(fā)生了激烈斗爭和逐步融合。中國20世紀之學術即在這一斗爭和融合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中呱呱墮地。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肇始于嚴復翻譯西方的學術名著,19世紀末,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向中國人介紹了進化學說,使中國學術界的觀念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此后,他又陸續(xù)翻譯亞當·斯密的《原富》,穆勒的《群己權界論》,甄克思的《社會通詮》,斯賓塞的《群學肄言》,孟德斯鳩的《法意》,穆勒的《穆勒名學》,耶方斯的《名學淺說》,這些都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界罕有研究、著述的領域,中國近代的經(jīng)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邏輯學得以借鑒,因之萌生。1901年,梁啟超發(fā)表《中國史敘論》,說明近代歷史學與傳統(tǒng)歷史學之區(qū)別:“自世界學術日進,故近世史家之本分,與前者史家有異。前者史家不過記載事實,近世史家必說其事實之關系,與其原因結果。前者史家不過記述人間一二有權力者興亡隆替之事,雖名為史,實不過一人一家之譜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步,即國民全部之經(jīng)歷,及其相互之關系。”他大聲疾呼,歷史學必須沖破傳統(tǒng),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并認為這是有關國家興亡的大事。他說:“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唯此為大。”此時,夏曾佑編寫《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是我國第一部用章節(jié)體寫作的具有近代色彩的中國通史。其他學科也在20世紀之初相繼跨入近代時期,1910年沈家本創(chuàng)辦的法學會和《法學會雜志》可說是近代法學的萌芽;王國維、羅振玉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可說是近代考古學的濫觴;章太炎研究印度哲學、王國維研究叔本華,開近代中國人研究外國哲學的先河;五四時代,陳獨秀、胡適鼓吹文學革命,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得以誕生,胡適寫作《中國哲學史大綱》,第一次用西方觀點對中國古代思想進行分析研究。至于自然科學,19世紀后期已由李善蘭、徐壽、華蘅芳等翻譯了許多著作,作了大量準備。1915年,留美的中國留學生成立中國科學社并創(chuàng)辦《科學雜志》,中國近代的自然科學研究也逐步展開。20世紀的中國學術是先進知識界為了挽救國家危亡,向西方尋找救國真理的產(chǎn)物。西方的各派學說,眾多著作,像打開閘門的洪水一樣,沖進中國。中國學者站在自己的基地上進行選擇、甄別、吸收,創(chuàng)造適應于自己時代的學術文化。學者們,作為中國人,生于斯,長于斯,在中國接受教育,必定會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影響。20世紀的第一代學者,從舊時代過來,大都精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五四時代激烈的反傳統(tǒng)文化的戰(zhàn)士們,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吳虞等,他們?yōu)榱送瓿沙f創(chuàng)新的歷史使命,竭力反對舊傳統(tǒng),要與舊傳統(tǒng)決裂,但實際上舊傳統(tǒng)已滲進他們的血液里,他們不可能完全斬斷傳統(tǒng)。真像他們自己所說:他們是從舊營壘中沖殺出來,進行了反戈一擊。即使像陳序經(jīng)那樣的“全盤西化論”者,也不可能擺脫舊傳統(tǒng)。只要你是中國人,曾受中國文化的教育,就不能完全擺脫中國學術文化的影響,“今日之我”不可能全盤反對和完全丟棄“昨日之我”。同樣,20世紀的中國學者,不管他的思想多么保守、頑固,也不可能完全反對西方的學術文化。西方學術文化的先進性、優(yōu)越性日益明顯,人們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它,全盤反對和摒棄西方學術文化的人也是沒有的。近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大多受西方的影響,西服革履、西裝大菜、洋房高樓、汽車飛機,西方文明,無處不在,哪個人的生活能離開這些?茅盾在《子夜》中寫的吳老太爺頭腦冬烘,頑固不化,但從鄉(xiāng)下來到了上海,口誦《太上感應篇》,居住的卻是洋房,出門更非坐汽車不可。拖著辮子,倡導復古的辜鴻銘其實是受過西方完備高等教育的一位大學者。20世紀的重大特點是中西文化從斗爭走向融合,人們都在亦中亦西、非中非西、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圍中成長。兩種異質文化的斗爭和融合不會在短時間內(nèi)結束。歷史上,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經(jīng)歷了漢魏兩晉南北朝唐宋,儒佛之間發(fā)生激烈斗爭和相互排拒,才逐漸地融合,產(chǎn)生了儒學化的佛學——禪宗,和佛學化的儒學——理學。明清之際,耶穌會士將西方文化帶來中國,雖有徐光啟、李之藻甚至順治帝、康熙帝等上層人物的扶植,也遇到儒學的頑強抵抗,經(jīng)一、二百年之久而煙消云散,并未能生根、開花、結果??梢姰愘|文化之間的融合,尤其是要從融合中誕生出新的學術文化,是一個長期、緩慢而艱難的過程。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文化在中國傳播,這是歷史上異質文化第三次進入中國,其聲勢之大,影響之遠,大大超過了以前的兩次。由于西方學術文化的先進性,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形見絀,在上個世紀末,中學和西學的兩軍對戰(zhàn)中,中學已陣腳大亂,敗下陣來。必需吸取西學之長,“以洋為師”在中國學術文化的基地上重新創(chuàng)造,才能重建中國的學術文化。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經(jīng)過中國學人們不懈的努力,20世紀的中國學術得以孕育成形,脫穎而出,并顯示了嶄新的面目和蓬勃的生命力。20世紀的中國學術文化,大體上說,有以下特點:一、以進化學說和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中國傳統(tǒng)學術贊美上古時代的制度和人物,頌先圣而薄后王,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視為道統(tǒng)所在,后世丟失了古代道統(tǒng),故而欺凌爭斗,社會日益退步。19世紀末,嚴復翻譯《天演論》,社會進化的原理風靡全國,完全改變了陳腐觀念,中國人懂得了用進化史觀來觀察和研究人類社會,得出了與古人全然不同的結論。這樣,20世紀的學術文化拋棄了傳統(tǒng)觀念,樹立起近代新觀念。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掌握了科學的唯物史觀,進一步了解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與主觀能動作用等等,把學術文化的研究置于唯物史觀和科學方法的指導之下。20世紀中國的學術文化有了長足的發(fā)展。20世紀的中國學人全都信從進化原理。而在1949年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占有主導地位,在它的哺育下,誕育和成長了大批學者。二、形成了新的知識分類體系。中國傳統(tǒng)學術,分成經(jīng)、史、子、集,并不嚴格地建立在學科分類的基礎之上,其中經(jīng)學特別重要,凌駕于上,且涵蓋一切?!兑捉?jīng)》中包括數(shù)學、哲學、自然科學;《書經(jīng)》中包括政治學、歷史學、地理學;《詩經(jīng)》中包括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禮記》中包括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春秋》中包括歷史學、政治學。許多學科尚在幼年萌芽狀態(tài),尚未從籠統(tǒng)的經(jīng)學中分化獨立出來,學科之間的界線極為模糊。20世紀的中國學術文化茁壯成長、規(guī)模齊備,形成了新的知識分類體系。自然科學移植了西方幾百年積累的學術成果,獨立為一大學科。其中分門別類,學支林立,建立了數(shù)、理、化、生、農(nóng)、工、醫(yī)等大學科,門類繁多、內(nèi)容充實,洋洋大觀,達到了較高水平,且有裨于國計民生。而人文和社會科學中,文史哲分離,形成各自的專業(yè),經(jīng)濟學、法學、教育學、社會學、新聞學、政治學、心理學等新學科,紛紛誕生獨立。由于20世紀人類社會的飛速進步,人們對自然、社會、人類自身的認識更加深入,知識量、信息量巨大增長,學術文化的內(nèi)容日益充實,范圍日益擴展,完全突破了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子、集的舊框架,形成了近現(xiàn)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的學科分類體系。三、理性方法的運用。傳統(tǒng)學術研究的方法不夠精密、邏輯不夠嚴謹,推理判斷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色彩。治學中帶有直觀感悟,冥心靜思,自省修養(yǎng)等等。某些非理性的方法,如形象的、感悟的、信仰的、揣測的、情緒的方法,只要能表達研究對象或真實、或虛幻的狀態(tài),就能形成某種學術性的知識,如古代的瀛海九州說,天人感應說,明心見性說。20世紀的中國學術引進西方的研究方法,運用歸納和演繹,重視證據(jù),“無征不信”、“孤證不立”,摒棄主觀成見,抱著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以理性方法對確定的對象進行具體、準確的認知活動。在自然科學中運用顯微鏡、望遠鏡、以及其它科學儀器和實驗手段,在社會科學中則著重調(diào)查研究的方法,獲取第一手的實際材料。20世紀的學術文化追求的是精確而具體地把握現(xiàn)實世界的豐富多樣性,進而認識其本質和規(guī)律。近現(xiàn)代學術崇尚的是理性精神而非感悟、信仰或權威。四、高揚愛國主義精神。中國進入20世紀,帝國主義的侵略更加兇狠,封建軍閥和國民黨政府的壓迫更加殘酷,內(nèi)憂外患,民不聊生。20世紀的中國學者們目睹山河破碎,人民苦難,抱著無限的同情,喚起自己的責任感,慷慨以拯救天下為己任,在各個學術領域中苦心探索,矢志鉆研,目的就是為了救國。20世紀的中國學術是在風雨如磐的苦難歲月中誕生發(fā)育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主義壓迫,使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20世紀學者們共同的強烈愿望。搞自然科學的希望科學救國,搞經(jīng)濟學的希望實業(yè)救國,搞教育學的希望教育救國,搞政治學的希望國家繁榮昌盛,搞哲學的希望振興民族精神,搞歷史學的希望以歷史經(jīng)驗教育和喚起民眾,搞文學的塑造了眾多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的光輝形象。20世紀的中國學術文化伴隨中國的苦難而產(chǎn)生,它推動國家的前進、呼喚民族的奮起、激勵大眾的斗爭,因此,愛國主義滲透其中,成為它主要的精神支持。20世紀的中國學術高揚著愛國主義的旗幟。

作者簡介

暫缺《錢穆學術思想評傳》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概論(代序言)
   導 言
   第一章 學術交往與思想淵源及著作
    一 生平與交往
    二 思想淵源
    三 主要學術著作
   第二章 先秦諸子學研究
    一 泛論諸子
    二 儒家與墨家研究
    三 道家研究
    四 諸子的統(tǒng)一
   第三章 兩漢經(jīng)學與經(jīng)學研究
    一 經(jīng)學今古文問題
    二 經(jīng)學的淵源
    三 經(jīng)學的發(fā)展與精神
    四《易》與四書的研究
   第四章 魏晉隋唐玄學佛學研究
    一 玄學的產(chǎn)生與流派
    二 佛教的傳入及中國化
   第五章 宋明理學研究
    一 理學的淵源與發(fā)展
    二 北宋五子研究
    三 朱子學研究
    四 陽明學研究
   第六章 清代學術史研究(上)
    一 清代學術思想的淵源與分期
    二 明末諸遺老的學術
   第七章 清代學術史研究(下)
    一 順康雍時期的學術
    二 乾嘉時期的學術
    三 道咸同光時期的學術
   第八章 歷史研究
    一 史學理論
    二 史學的研究領域
    三 史學研究的方法論
   第九章 文化與文化比較研究
    一 文化學的理論
    二 中國文化史論
    三 中國文化的精神
    四 中西文化比較
    結束語
   附 錄
    錢穆著述年表
    研究錢穆的重要論著
    后 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