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張三夕教授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典文獻學》,是一部旨在推動高校大學生加強中國古典文獻學基礎知識教育的教材用書。該書循序漸進,繼釋清“文獻”一詞的來歷、含義和“文獻學”這門學科的功用后,對古典文獻的載體、類型、目錄、版本、??薄⒈?zhèn)?、輯佚、標點、注釋、檢索以及出土文獻的整理均有分章詳盡論述。文獻學是治中國文史之學的根基之學,掌握文獻學是我們閱讀整理傳統典籍、開啟中國古人文化心靈的第一把鑰匙。然而,在過去的四十年里,因為院系體制的調整和其他政治原因,文獻學課程在高校本科生階段受到普遍忽視。近年來國內高校雖開始重新重視這門古老的學問,紛紛開設文獻學課程,但迄今還沒有一兩部像古代漢語和中國文學史等學科那樣相對統一而適用面廣的本科生教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去年出版的《中國古典文獻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全書35萬余字,由主編張三夕教授約請國內文獻學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撰稿,采取先集中討論后分段分工協作的方式完成,其中前言、導論和第一章由主編撰稿。和國內幾種同類文獻學著作相比,該著具有如下鮮明的特征。一、博采眾收,精簡扼要。幾千年浩瀚文獻,要從中梳理出學習古籍文獻的簡單脈絡可謂不易。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文獻學的開山之作——鄭鶴聲、鄭鶴春合撰的《中國文獻學概要》以列舉史實范書的方式簡單介紹了有關文獻審訂、講習、翻譯、編纂、刻印的幾個問題,然所論不免簡略,內容也難成體系。80年代初,著名文獻學家張舜徽先生著《中國文獻學》一書由中州書畫社于1982年出版,該書第一次較為系統地總結了中國文獻學的源流發(fā)展,立論新穎精辟,內容豐富詳盡,是當時文獻學著作領域里的杰出作品,其思想體系對后來學者多有啟發(fā)。然而張先生的這本著作在內容編排上亦有一些遺漏之處,如“整理古代文獻的基礎知識之一——版本”編中對古代紙書的裝式知識即疏于介紹。此后,同類文獻學著作亦紛紛涌出,但內容編排各成一家,或失之太簡,或失之太繁,作為高校本科生的入門之書均有不盡人意之處。相比之下,張三夕教授主編的《中國古典文獻學》在內容組織上表現出博而精的特點。該書集諸多同類概述中國文獻學發(fā)展的著作之長,內容編排得當,豐富而不失于寬泛,精深而不失于玄奧,簡明而不失于浮淺。書中關于古典文獻的載體、類型、目錄、版本、???、辨?zhèn)?、輯佚、標點、注釋、檢索以及出土文獻整理的十個章節(jié)基本囊括了中國古典文獻學最主要的知識體系,同時在“全”中求“精”求“簡”,有的章節(jié)在編寫者開始編寫或經過編寫者集體討論后就被放棄了,如初稿提綱中“古典文獻的典藏”、“地方文獻的利用”兩章經專家們斟酌之后終被刪去。內容篇幅經過精簡壓縮,便可更好的為初學者服務了。二、著眼時代,新見迭出。隨著時代學術的日新月異,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發(fā)展自然也打上了時代的烙記,這在張三夕教授主編的《中國古典文獻學》一書中也表現得尤為明顯。本書在第一章“古典文獻的載體與類型”中對“電子”這一20世紀新出現的文獻載體作了專門介紹,據筆者孤陋寡聞,這是迄今諸多文獻學教材中首次論述“電子”載體。第九章“古典文獻的檢索”亦辟專節(jié)講述了“電子文獻的檢索和利用”,其中《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四部叢刊》電子版、《漢籍全文檢索系統》第二版、《國學寶典》v7.0版等大型光盤數據庫均是眾多專家學者近幾年新近研制的高科技產物,極大地方便學者們的查詢檢索工作。該書對網絡數據庫里的著名古籍檢索網站也一一予以介紹,除列出網址,還講述了在這些網站上如何檢索的方法。讀者只要閱讀了上述內容就可以自如學會用電子檢索的方法來查詢古籍文獻了。此外,第五章“古籍文獻的辨?zhèn)巍敝小氨鎮(zhèn)位顒拥臍v史”一節(jié)亦增設了“當代辨?zhèn)蔚陌l(fā)展”這一內容,隨著出土文獻的不斷發(fā)掘整理,學術界對一些偽書開始重新思考,辨?zhèn)位顒颖患{入整個歷史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中,融入了許多今人的新理念。三、學子本位,敘述曉暢。作為高校教材用書,服務師生是本書的宗旨。從編寫體例上看,每章結束處均附有思考題、練習題和進一步閱讀書目,以對學生的課外學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書中凡涉及解釋古籍文獻專業(yè)知識的地方幾乎都舉出史實例文相參照,特別是一些基礎知識更不吝繁難,結合例文一一予以解釋。如書中講述古籍文獻注釋名類及其術語時就舉出傳、注、訓、解、箋、記、詮和釋、微、隱、章句、集解、義疏、疏和正義、音義、直解等十七種常見古籍注釋名類,每類后都列有例書歸類參照,最后更影印《十三經注疏》中《詩經·秦風·蒹葭》里的首章來講述序、正文、傳、箋、疏的形式,這在其他同類著作中是很難見到的。在語言方面,編寫者亦互相吸收借鑒,文風平實穩(wěn)健、通俗曉暢,無深晦生澀之語和過多文言虛詞助詞,敘述情感豐富,講述口吻多采用“我們”一語,時做比喻,頗有娓娓道來、平易親切之風。中國古典文獻學的重要意義正在為我們所進一步認識,伴隨著各高校文獻學課程的不斷開設,相信今后將會有更多文獻學的專門教材問世,但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的這本《中國古典文獻學》目前無疑起到了特色鮮明、惠澤師生的作用。據了解,本書出版不到一年,已有十幾所知名高校使用本教材,普遍給予好評,此書也是西北大學和華南師范大學等校今年古典文獻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指定參考書。本書的價值由此不容忽視。當然,本教材也不無改進之處,如全書??彪m然很精,但仍有個別文字失校,作為文獻學教材我們應該嚴格要求。有少數練習題的安排,難易程度的把握也有再調整的余地。我們相信,此書以后若再版,經過必要的修訂,會更加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