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屬于所有人的,我們所需要的只是給它一點時間而已。有時候我們會在匆匆一瞥之后就說,我們不喜歡我們看到的東西。但是藝術家是花了時間去創(chuàng)作它們的,我們也應花時間去看。我們須得讓這些作品感動我們,把我們從自己的先入為主的觀念中解脫出來,進入一個他人的世界,除了需要時間,它還需要謙遜而開放的心態(tài):它所不需要的是說教。”1992年春天,溫迪·貝克特嬤嬤暫時離開了她離群索居的諾??诵薜涝?,隨旅行隊去參觀了英國六座城市的藝術收藏。她由衷地希望和別人一起分享來自她面對面地觀看畫作時的歡喜與快樂,而以前她只能看到這些畫作的復制品而已。其余的則是藝術史方面的知識。每一個跟隨溫迪嬤嬤做電視節(jié)目中的藝術旅行(她曾去過以下城市:利特浦、劍橋、牛津、威爾頓豪斯、伯明翰和愛丁堡)的人,都大開眼界,而他們過去對世界上一些最為優(yōu)美的畫作所形成的先入之見,此時則受到了來自溫迪嬤嬤富有個性的闡釋和強有力的挑戰(zhàn)。溫迪嬤嬤在20世紀的藝術家斯坦利·斯潘塞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了尖酸而不失幽默的氣質;塞尚畫中的粗獷激情,讓位給了一種難言的平靜與秩序;保羅·烏切洛令她著迷的是他對透視法的運用;凡·戴克和魯本斯則提供了一種模棱兩可的美;而在蘇格蘭畫家阿倫·拉姆齊那里,溫迪嬤嬤找到了一位天才的肖像畫家。溫迪·貝克特嬤嬤1930年出生于約翰內斯堡,孩提時有五年是在艾丁堡度過的。16歲時離開南非到英國,加入圣母院修女團,見習期結束之后,她被送到牛津的圣安尼學院,在那里她獲得了英語學科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1954年,溫迪嬤嬤回到南非任教,后來,在威特沃特斯大學作講座。1970年她返回英國,在諾??说目R特修道院過著閉門隱修的冥思生活。雖然溫迪嬤嬤比重都是藝術的愛好者,但直到1980年她才致力于藝術賞鑒這一專題。她定期為《現(xiàn)代畫家》、《皇家學院雜志》和《阿波羅》之類的藝術雜志撰稿,而且也為一些全國性報紙,比如《衛(wèi)報》、《獨立報》、《星期日泰晤士報》等的藝術版面寫文章。之前她已出版的圖書有《當代女藝術家》(弗萊頓,1986年)、《藝術與圣人》(雷德圖書公司,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