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一座城市,與全國乃至世界所有的城市一樣,有它相對獨立的地域特征、文化傳統(tǒng)。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這種差異或不同又帶有某種根本的性質。與其他任何城市間的區(qū)別、差異不一樣的是,幾百年來的國都地位,早已使北京的特點超越了地域、文化等局限,它是獨一無二的。又是有代表性的;北京的諸多特點,是集中了各地的特點,有些方面,甚至可說以整個中華民族特征的集中的體現。所以北京的“地方性”又是不突出的,是綜合的,也是復雜的。這種文化上的多元性,表現在幾乎所有的方面。比如北京宏偉的建筑,很難說是某地域、某地區(qū)、某民族的風格;有些傳統(tǒng)性的東西,也很難說屬于哪一文化圈或由某個特定的流派所構成。比如語言,這本應該是地域性極強的,但即便是當初的“北京土語”,也包涵蒙、滿的語匯,甚至還夾雜看某些南方方言。北京,從來就是一個移民城市,它的人口構成,總是處在動態(tài)之中。太遠的不說,從元大都到明朝的遷京,從滿人入關到解放軍進城,北京人口結構的變遷在許多時候具有根本的性質;改革開放以來就更不用說了,在北京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的今天,“北京人”就更具有了全新的概念。由于上述諸方面的原因,整體上的把握北京,把握北京人,就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情了。而從目前來看,由于某種歷史、傳統(tǒng)、地域的原因所產生的差別,并沒有完全消失,北京人,作為某種地域意義上的群體,確定還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特征,那么,對北京人的解剖分析,也就必然是有意義的::不管有多難。有關北京、北京人的論述見過不少;許多專家學者都對北京、北京人有過異常精辟的分析。像魯迅、蕭乾、老舍、沈從文、梁實秋等等,當代的鄧友梅、汪曾祺、王安憶等的論述尤其詳盡。然而,這些論述或分析,盡管是權威的、指導性的,但一般來說是各有側重的、相對零散的。從歷史、文化、社會變遷等多方面地把握北京人,到目前為止仍是一個大的課題?!侗本┤耸裁礃印?,正是力圖在歷史與現狀的相互參照下,全方位地把握北京人。本書有別于他人的,主要在于更多地從深層文化及時代變遷入手,比較注重探討北京獨特的歷史地位對北京人的熏陶與造就。必須指出的是,作為一家之言,固然有它一定的價值;但另一方面,既然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涉及到我們民族、國家的諸多文化范疇,那么我們認為這部作品,無論從觀點還是方法上,都有許多尚待商榷的地方。這也正是我們一方面采取鼓勵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又有所保留的原因。此外,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作者在書中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某種地區(qū)性的自豪感和優(yōu)越感。對此我們也采取了相對寬容的態(tài)度。因為畢競這種自豪或優(yōu)越感,歷來是存在于幾乎所有地域、地區(qū)的不同層次的人群之中的;某種對自己所在地方、城市的摯愛、偏愛等的情感,有些時候是很微妙的::因而也是很難加以理性的批判的,但或許這無意中流露出了本地人的又一種心忠??傊?,作為某種嘗試,我們認為作者的努力是可喜的;同時書中的某些觀點還是比較理性和客觀的,對于了解北京人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希望的是,這種討論也好,研究也好能更進:步地深入。因為北京和北京人,正越來越多地走向世界;對自己的認識、解析,檢討、反思,必然有助于素質的不斷提高。我們相信,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北京的明天會更好更美;北京人也一定會更文明和能干,無愧于首都市民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