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理論部分:我國傳統書法中嚴式書寫技法與寬式互為壁壘,所界定技法是從“下筆處”來識別的,是個最疑難、最復雜的問題,要搞清楚必須有著力于基本概念及其屬性的詮釋。首先要對傳統書法中(生理能、工具特性、資料性質)三大基本要素加以限制,其次是確立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基本理論,形成一個框架式的研究體系,然后運用方法加以論證后,才能展開傳統書法的各專項研究。(1)論證實踐中生理能的限制:合理部位生理能的作力;豎掌、運腕、執(zhí)筆低,在這些條件限制下,運動著手腕起倒擺動的規(guī)律。(2)論證實踐中工具特性的限制:毛筆物定部位的受力筆鋒與副毫在擺動的角度的調節(jié)下,筆鋒與副毫產生順逆交替的規(guī)律。作力與受力在當量的力度下,極容易出現基本點畫的成因規(guī)律,從而總結其必然效果,就是基本筆法。經動態(tài)分析證實:運腕方法是技術含量最大的技法,是感性認識的起點。(3)確認資料性的限制:經技法比較分類后形成理論上的限制。通過對歷代法書名跡鉤沉發(fā)微,以形態(tài)中運腕作品的直接資料為主體,與運腕的理性文字資料相印證,經校讀后,成為理性認識的研究體系。在上述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中,在動、形態(tài)交互論證下,形成本專項的研究體系。初學者尚需懂得“不得筆者雖粗亦褊,得筆者雖細亦圓”的技法,與結體上偏側之勢的道理后,才算真正掌握嚴式書寫技法的要領。下編教程教材部分:1、教程在保障嚴式書寫技法順利推廣的前提下,為教學實踐提供下列可操作性較強的五種數學方法。(1)變通筆墨紙的使用方法——要求用大筆、淡墨、不滲水的新聞紙質與普通盛器來代替文房四寶。這樣可以放慢教學示范的速度,便于初學者觀察與掌握筆鋒動態(tài)變化的規(guī)律,主要為教學和實學者自身需要,在掌握基本筆法與字體基本結構后,即恢復常規(guī)用法。(2)腕肘訓練法——以靈腕懸肘為目的,可以確保初學者在短期內取得生理優(yōu)勢,然后很快掌握基本筆法與字體基本結構,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捷徑。(3)基本筆法——由手腕起到的作力和筆鋒順逆的受力,交互組合后的規(guī)律,就是基本筆法。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便把千百年來疑惑不解的用筆技法渙然冰釋了,這是名以來第一次揭示,可為技術含最最大的技法,更可為基本點畫的量化標準提供依據。(4)基本點畫一由半側點、圓點、短橫、豎、撇、模、捺,國外再附加43個重要部首、獨體字、形成特色。(5)字體基本結構——從字體結構中總結出“三個原則”、“五個要求”務使初學者很快地懂得識別與掌握字體結構構成的基本規(guī)律。2、附錄:(1)宋人蘇軾的《豐樂亭記》。(2)毛筆字基本點畫,附43個重要部首、獨體字組成練習用范本,熟練后即使不臨帖,也能寫好一手毛筆字,成為本教程中的重要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