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的散文,以其獨特的藝術風貌在時間的流沙上留下足跡。他的政治思想有爭議處不少,在藝術上也不是無可非議的。但是若對中國現代散文發(fā)展史上的各種風格流派,有一總體的觀照,林語堂的散文在當時是有代表性的。而且如剔除其糟粕部分,林語堂的散文仍不失為“五四”文學中的一份值得挖掘和借鑒的藝術財富。林語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 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 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chuàng)辦《人間世》,1935年創(chuàng)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chuàng)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林語堂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有著鮮明特色的散文家,同時也是一位思想復雜的、有爭議的作家。林語堂的散文,在內容上有精華與糟粕共存的特點,除其明顯的政治上和觀點上的差錯外,他的有些思想和主張,如要求資產階級的自由和民主的人道主義思想,以自我為中心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思想等等,這在當時具有反封建的積極意義,而在今天看來,特別是聯系林語堂個人后來發(fā)生的變化,既可以看到他當時的歷史的局限性,也可以明顯的看到他的反動的階級實質。本書收入作者所寫主要散文作品共60篇。林語堂的散文幽默閑適,平淡中見深長,在現代散文中獨樹風格。編者在序言中,對于林語堂的一生及其作品作了客觀地論述,可為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