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志源遠流長,涵廣事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可概括為:濫觴于兩漢,興起于六朝,發(fā)展于隋唐,完備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但于宋代推行雕板印刷之前,包括地方志書的漢唐文獻典籍,僅憑手寫傳鈔,故社會流傳受到極大限制。至于宮內所藏孤本秘籍,在歷代社會動亂中,屢遭浩劫,毀失情況亦亟嚴重。隋代牛弘曾列舉古籍“五厄”:一為秦皇之焚書,二為王莽之燔宮,三為董卓之禍亂,四為劉(淵)石(勒)之陷洛,五為蕭繹之毀書。南宋胡應麟則歷數周隋以來復有“五厄”,大業(yè)、天寶、廣明、靖康、紹定,通前為之“十厄”矣!以故,早在南宋時鄭樵即惋嘆“自漢以來,書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二。”至于地方志書,因當時鈔本既少,亡佚尤為慘重,留傳至今者,僅千分之四五耳。實為我國文化史上一大遺憾。不幸中值得慶幸的是,六朝唐人史注、唐宋類書、地理志以及文集筆記等,多征引漢唐方志的一些記述。由此引發(fā)后代有識之士,對其進行輯佚。堪為“零圭碎璧,彌足珍貴”。元末明初陶宗儀,博覽古學,著述等身。其《說郛》采摭古籍六百余種,其中漢唐方志即達四十二種。此為輯佚方志之嚆矢。清代輯佚之學大興,王漠《漢唐地理書鈔》輯地理志及方志二百四十九種。惜付梓時僅存七十種,其中方志十七種。陳運溶《麓山精舍叢書》收輯漢唐方志二十九種,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xù)編》收輯宋前方志五十五種。此外,張澍及魯迅亦輯秦隴、會稽古志十六種。以上諸家從古籍中悉心鉤沉,使人們得以窺見漢唐方志端倪,功不可沒。但限于當時歷史條件,諸如秘藏館閣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以及罕見的宋元方志、均無從獲見。即如《齊民要術》、《政和本草》等子書,亦未能利用。致使輯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遺漏。上述輯佚除卻重復,共輯方志近九十種,約六萬余字。七十年代后期,我國撥亂反正后,百廢待興。為使?jié)h唐方志佚文得以較完整地集中展現(xiàn)出來,我于整理古籍之余,著意對此進行輯錄。以后雖致力新編《山西通志》的編纂,此項工作亦未中輟。十余年來,從四十余種、六千余卷類書、地志、史書、子書中,共輯出漢唐方志四百四十種,約四十萬字。內容涉及今陜西、甘肅、寧夏、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云南、貴州、四川等二十三個省、市、自治區(qū)五百余縣的地理沿革和自然、社會狀況。其中不乏重要和珍稀的歷史資料。如三國吳沈瑩《臨海水土志》“夷洲”條,以四百二十余字,詳記臺灣的地形、氣候、土壤、植被、農業(yè)、漁業(yè)、民俗、風情,是我國關于臺灣地理的最早記述。有力證實早在一千八百年前,臺灣即是我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如宋雷次宗《豫章記》中關于東漢建立廬陵郡、鄱陽郡及上蔡、永修等六縣的記載,《后漢書·郡國志》及《元和郡縣志》均失載,對理清今江西省及其有關縣的建置沿革至關重要。在生產、科技方面,南朝鄭緝之《永嘉記》“養(yǎng)蠶”條,除寫蠶的品種、特征、生長習性外,并介紹飼養(yǎng)經驗及病害防治,反映我國古代養(yǎng)蠶業(yè)之發(fā)展水平。再如東漢楊孚《臨海水土記》載錄臨海地區(qū)魚類四十余種,并介紹其不同生態(tài)特性,說明當時利用海洋資源已具相當水平。又如南朝宋《豫章記》“豐城縣”條關于煤炭的記載,系我國長江流域最早的煤炭紀實,亦為煤炭史的重要一頁。至于西漢辛氏《三秦記》“沙角山”條關于沙漠地帶鳴沙現(xiàn)象的描述,是世界上鳴沙現(xiàn)象最早的科學紀實,已引起地理學界的重視。三國吳顧啟期《婁地記》關于太湖洞庭山溶洞的生動寫真,南朝宋段國《沙州記》揭示的雀鼠同穴與沈懷遠《南越志》記載的蛣蟹共生現(xiàn)象,山謙之《南徐州記》關于南沙縣海岸堆積地形變化的實錄,均系我國古代地理學之重要資料。此外,漢唐方志中尚載許多立德、立功、立言之歷史人物,其嘉言懿行,或軼聞趣事,對了解古代精神文明亦有裨益。僅舉以上幾例,已可窺視向被譽為“一方全史”之地方志的一斑?,F(xiàn)將散存古籍中的漢唐方志佚文發(fā)掘整理出來,無疑對研究我國地理學史、手工業(yè)史、經濟史、農業(yè)史、科技史、文化史、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特別在當前全國普遍修纂社會主義新方志的熱潮中,該書能為各地提供鮮為人知的地方史料,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但也應該看到,受階級和歷史的局限,其中亦羼雜封建、迷信和荒誕不經的成份,我們應以一分為二的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始能古為今用。前中國地方史志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地方志舊志整理工作委員會主任董一博同志,于一九八四年全國舊志整理工作會議上,曾對此項輯佚工作極為支持。其后,一九八六年舊志整理委員會在杭州研究《中國方志大辭典》編纂方案時,仍垂詢此事?,F(xiàn)多年宿愿雖得了卻,而董老業(yè)已謝世,每念及此,感慨不勝。當代著名方志學家傅振倫先生,對輯佚之學向亟重視。九十高齡猶導引后學親撰序言,著實令人感動。謹表謝忱。在當今商品大潮中,學術著作出版之難,學人多有感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明知出版此書不會給他們帶來經濟效益,但以繁榮學術研究為重,仍予出版。值此付梓之際,特向出版社諸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