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特種醫(yī)學實用運動生理學

實用運動生理學

實用運動生理學

定 價:¥17.00

作 者: 楊錫讓主編
出版社: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特種醫(yī)學

ISBN: 9787810512732 出版時間: 2003-08-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573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片斷:運動生理學的各種理論和觀點絕大部分是從實驗中獲得、總結(jié)出來的,并不斷在實踐中受到檢驗。運動生理學只有和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實際工作以及其它基礎學科相互配合,進行綜合、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才能對體育運動實踐做出更大貢獻。二、運動生理學的發(fā)展過程(一)運動生理學的簡史運動生理學在科學發(fā)展的長河中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作為生理學的一個分支,還僅僅是本世紀初的事,而生理學迄今為止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從世界范圍內(nèi)縱觀運動生理學的發(fā)展,在本世紀初應首推英國的生理學家希爾(Hill),在當時曾出版了他的三部運動生理學名著:《肌肉活動》、《人類的肌肉運動——調(diào)節(jié)速度與疲勞的因素》、《有生命的機械》等。為此,一些生理學工作者認為,希爾是“運動生理學之父”。在同一時期,還有其他國家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也為運動生理學做出了輝煌的貢獻,例如蘇聯(lián)的克列斯托夫尼柯甫(Krest0vnik0ff)、日本的吉田章信、英國的班布里奇(B8in-Bridge)和美國的麥克津(Mckenzie)。這些運動生理學家在不同的領域內(nèi),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有影響的代表作分別是:班布里奇出版了《肌肉運動生理學》一書。論述了運動時能量變化的過程及其在肌肉中是怎樣進行的;肌肉活動時氧及營養(yǎng)物質(zhì)供應的調(diào)節(jié)機制,以及肌肉運動的機械裝置。他的論著可認為是奠定了肌肉運動生理學理論基礎。吉田章信很早就寫了一本《運動生理學》,到1932年這本書已經(jīng)再版了九次,可認為是亞洲運動生理學早期的代表作。蘇聯(lián)的克列斯托夫尼柯甫是對運動生理學的發(fā)展有重大貢獻的早期學者之一。他是巴甫洛夫的學生,克氏是蘇聯(lián)運動生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在1936年先后出版了三本《運動生理學論文集》。匯集了大量的實驗資料,闡述了各項運動的生理學特點,對科學訓練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對我國運動生理學的發(fā)展具有著指導意義。美國的麥克津曾出版《運動在教學與醫(yī)學中》一書,討論了運動中的呼吸、循環(huán)機能的變化,運動損傷的防治等。我國解放前,僅在1940年由生理學前輩蔡翹教授出版了《運動生理學》一書,其后還有趙敏學的一本專著。這是我國最早的兩本運動生理學代表作。從本世紀20年代運動生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隨著其它自然學科和生物學科的發(fā)展,運動生理學在這半個世紀的發(fā)展也十分迅速。首先,研究的領域更加廣泛,層次也更加深入,從整體、器官水平的研究深入到細胞、亞細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其次,在研究方法上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分析化學的進展及其在生理學上的應用,運動生理學在研究手段、實驗方法上也引進了不少的新技術、新成果;第三,隨著各門學科的互相滲透,運動生理學和運動醫(yī)學、運動生物化學等學科也互相滲透,從而使研究的領域日益開闊,對問題的研究也愈加深入。(二)運動生理學的研究現(xiàn)狀運動生理學的發(fā)展是隨著整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處在世界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運動生理學在各個方面的研究展示了如下的趨向。本書前言前言(修訂本)本教材是由北京體育大學生理教研室為人體運動科學系本科專業(yè)生編著的一本“運動生理學”。在第1版面市的曾受到廣大同行們的歡迎。為了滿足廣大讀者們的需要,以及提高該書的質(zhì)量,我們除作部分修改外,在原來的基礎上又補充了兩章新內(nèi)容,作為修訂本出版。文字量仍是按規(guī)定的72學時考慮的,從內(nèi)容上看(包括新增的兩章),在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等方面,都比以前的教材有較大的提高和改進,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有較好的科學性和先進性。由于選用了大量七、八十年代以后的國內(nèi)、外科研成果,有相當?shù)纳疃群蛷S度,重點突出,內(nèi)容充實,編寫出了目前運動生理學的熱點內(nèi)容。如:個體乳酸閾與無氧閾的論證,對過量氧耗和氧債的探討,產(chǎn)生運動性疲勞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反饋學說在形成運動技能中的作用等。特別應提出的是,本教材并未只局限在對這些內(nèi)容的傳統(tǒng)性的描述上,而是在分析國內(nèi)外科研新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較深入地探討,這就大大拓寬了教材的深度和廠度。第二,有較好的實用性。教材力求密切聯(lián)系運動實際,幾乎在每一個基礎理論問題上或者以運動實踐佐證理論,或者以基礎理論解釋運動實踐中的現(xiàn)象,此外,還提供了一些有實用價值的測定方法、評價標準和訓練方法,如關于身體素質(zhì)的測量,把過去只局限于力量、速度、耐力幾種基本素質(zhì)的講解,拓寬到十種素質(zhì)。這樣不僅對基礎理論工作者有用,也對從事訓練工作的教練員和體育教師有較高的實用價值。第三,有較好的可接受性。全書共十七章,結(jié)構精煉,安排合理,論述客觀,引證嚴謹,論據(jù)可靠,能與中等以上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知識相銜接,又由于各章節(jié)都配有適當?shù)膱D表、說明,有利于閱讀,每張圖表都注有出處,改變了過去教材中只管引用,而無出處的不足。編者還注意突破以前教材的一些框架,增補了遺傳、身體成分、合理使用訓練以外的強力手段等新的章節(jié),為運動生理學教材提出了一個新的體系。教材第1版的編寫過程都是在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北京體育大學教材委員會和人體運動科學系的領導下完成的,在此,我們深表謝意。教材的第1版還是經(jīng)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運動生理學教材組嚴格審查、熱誠幫助、逐字逐句審定后定稿的。他們是陳家齊教授、佟啟良教授(評審組長)、黃瑞馨教授、李玉林教授、謝業(yè)琪副教授、梁述祖副教授以及王義潤教授和喬居庠研究員等,我們對他們的辛勤勞動,再次表示深切感謝和敬意。在他們的建議下,第1版曾作過三次較大的改動,這次又作了修改和補充。盡管我們在主觀上力求把這本教材編著得好一些,但由于我們的條件和水平有限,且編寫時間倉促,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批評指正。最后要提到的是,本教材的編寫工作是受北京體育大學生理教研室的委托,由楊錫讓教授任主編,組織了一批有博士和碩士學位而又基礎好、專業(yè)知識強的中青年副教授、講師完成的。為了做到文責自負,各章具體的編寫人是:楊錫讓教授(第一、四、六、七、九章);王瑞元碩士、副教授(第二、十一章);田野博士、教授(第八、十二章);胡揚碩士、副教授(第五、十二章及第十三章部分);田時佳副教授(第十四章);劉柏碩士、講師(第三章及第十三章部分);王從容博士(第十五章);孔兆偉老師(第十章部分)。新增的兩章是:崔麗萍博士撰寫的第十六章“中國某些傳統(tǒng)項目生理學分析及在運動訓練中的應用”;丁文京博士、楊錫讓教授撰寫的第十七章“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對運動生理學的影響”。為了使這本教材更加完善,1997年已編寫出版了與之相配套的《實用運動生理實驗》,以方便教師和同學們的使用。編著者1997年7月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楊錫讓,1933年出生,北京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經(jīng)歷:1951~1954年在北京醫(yī)學院,1954~1957年在北京體育學院研究生部,1959~1960年在留蘇預備部,1980~1981在年美國麻省春田學院,1981~1982在年美國北卡州立大學。專業(yè):運動生理。工作經(jīng)歷:1957~1959年任助教,1959~1979年任講師,1979~1987年任副教授,1987至今任教授、博士生導師?,F(xiàn)任職: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中國體育科學協(xié)會理事,中國運動醫(yī)學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體育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老教授協(xié)會運動醫(yī)學會副理事長,意大利國際體育學院客座教授、名譽院長,荷蘭東方健身學院名譽教授,香港浸會大學體康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體康學報顧問,香港體適能總會顧問,澳門健康雜志顧問。曾任職:北京體育學院生理教研室主任,生物科學系主任,中國運動醫(yī)學會運動生理組組長,亞洲運動醫(yī)學會委員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編委,北京生理學會理事等職。1958年作為成員之一,赴前蘇聯(lián)為籌建我國第一個體育科研所進行考察。至今,在體育戰(zhàn)線已工作了40個春秋,目前仍堅持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先后培養(yǎng)了碩士生、訪問學者以及博士生共14名,出版和主編了5種運動生理學專著,國內(nèi)外發(fā)表論文30多篇,多次獲得體育科技進步獎。1982年回國后,加強了北體大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先后赴十幾個國家參加講學與科研合作,進行身體成分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研究探討發(fā)生肥胖的機制。在聯(lián)合國人材交流中心的支持下,組織召開了3次運動生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為青年新秀提供了學術交流的機會。由于為中國高等教育和體育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1985年獲新中國體育開拓者獎,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運動對肌肉功能的影響
   第三章 運動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
   第四章 運動員的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
   第五章 運動與內(nèi)分泌
   第六章 運動技能的形成與改進
   第七章 運動員身體素質(zhì)的測量與評價
   第八章 運動能力的遺傳與選材
   第九章 運動過程中運動能力的階段性變化
   第十章 運動員的性別與年齡特征
   第十—章 人體運動時對特殊環(huán)境的適應
   第十三章 運動性疲勞
   第十三章 合理使用訓練以外的強力手段
   第十四章訓練方法的生理學分析
   第十五章 身體成分與肥胖的生理學分析
   第十六章 中國某些傳統(tǒng)項目的生理學分析及其在運動訓練中的應用
   第十七章 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對運動生理學的影響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