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書運用地質力學的理論和方法,以控礦構造的研究為主線,立足于野外地質調查,采用遙感地質、構造地質等綜合分析方法,宏觀研究了區(qū)域構造體系,確定了控礦構造體系;運用顯微構造特征研究、巖組分析、透射電鏡等手段,研究了控礦構造體系和構造型式以及它們的成生、發(fā)展和演化過程,探索了金、銀元素遷移、富集的規(guī)律;通過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和流體包裹體溫度的測定,進一步研究了金礦形成的控制因素、物理化學條件和控礦構造形成時代,并追溯了成礦物質來源;用聲發(fā)射和透射電鏡等方法,測量出區(qū)內歷史最大應力值;用電子計算機數學模擬方法,模擬了構造應力場,確定了構造應力集中地段和應力梯度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遠景預測依據,預測了成礦遠景區(qū)。本書可供從事地質力學、礦床地質、構造地質、地球化學等專業(yè)的生產、教學和科技人員以及大專院校地質專業(yè)學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