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機械、儀表工業(yè)Dubbel機械工程手冊(第二、三合卷)

Dubbel機械工程手冊(第二、三合卷)

Dubbel機械工程手冊(第二、三合卷)

定 價:¥160.00

作 者: (德)[W.拜茨]W.Beitz,(德)[K.-H.屈特納]K.-H.Kuttner主編;張維,張淑英等譯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機械工程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2019466 出版時間: 1996-03-01 包裝: 精裝
開本: 26cm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簡介本書根據(jù)德國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出版的《DubbelTaschenbuchfurdenMaschinenbau》(第16版)譯成?!禗ubbel機械工程手冊》是數(shù)代德國機械工程專家的知識的結晶。它既是一本內(nèi)容豐富精致的教科書,又是一本機械工程師們必不可少的工具書。全書包括機械工程的基礎理論、設計技術、工藝技術以及應用于機械工程領域的電子技術、測量技術、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Dubbel機械工程手冊》中文版分三卷:第二三合卷包括熱力設備、蒸汽設備、空調(diào)工程、能源經(jīng)濟、機械動力學、活塞機械、汽車工程、流體機械、制造工藝、起重運輸技術、電機工程、測量技術、自動調(diào)節(jié)技術和電子數(shù)據(jù)處理等。原文各篇內(nèi)容均由相應領域的專家寫成,除簡明扼要的理論部分外,還包括大量的圖表、數(shù)據(jù)以及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等。書末附有漢德專業(yè)名詞對照。

作者簡介

暫缺《Dubbel機械工程手冊(第二、三合卷)》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K 熱力設備工
    1 基本原理
    1.1 熱交換裝置的特征
    1.2 熱力學和流體力學設計
    1.2.1 間壁式換熱器的熱力學設計
    1.2.2 再生式預熱器的熱力學設計
    1.2.3 流體流動設計
    1.3 熱交換器的流動通道與連接方式
    1.4 效率,損失
    1.4.1 概述
    1.4.2 火用損失的計算
    2 熱交換器的結構部件
    2.1 設計計算基礎
    2.2 內(nèi)部為正壓的圓柱形套筒
    2.3 在外部壓力作用下的圓柱形套筒
    2.4 平封頭和管鈑
    2.5 拱形封頭
    2.6 斷面
    2.7 法蘭連接
    2.7.1 螺栓
    2.7.2 法蘭
    3 型式
    4 凝結與冷卻系統(tǒng)
    4.1 凝結的基本概念
    4.2 表面式冷凝器
    4.2.1 熱工計算
    4.2.2 蒸汽發(fā)電站中的冷凝器
    4.2.3 化學工業(yè)中的冷凝器
    4.2.4 結構設計的著眼點
    4.3 噴射式(混合式)冷凝器
    4.4 空氣冷卻冷凝器
    4.5 輔助機械
    4.5.1 干空氣泵
    4.5.2 循環(huán)水泵和凝結水泵
    4.6 間接冷卻和冷卻塔
    4.6.1 型式
    4.6.2 設計計算
   L 產(chǎn)生蒸汽的設備
    1 能源
    1.1 燃料
    1.1.1 定義
    1.1.2 固體燃料
    1.1.3 液態(tài)燃料
    1.1.4 氣態(tài)燃料或燃氣
    1.2 核能
    1.2.1 核能的類型
    1.2.2 裂變和增殖材料
    1.2.3 慢化劑(減速劑)
    1.2.4 冷卻劑
    1.2.5 用于反應堆結構的其它
    1.2 重要材料
    1.2.6 屏蔽
    2 燃燒室
    2.1 引言
    2.1.1 燃燒過程
    2.1.2 參數(shù)
    2.1.3 壓力狀態(tài)
    2.1.4 產(chǎn)物排放
    2.1.5 安全規(guī)則
    2.2 固體燃料燃燒室
    2.2.1 鏈條爐
    2.2.2 煤粉燃燒室
    2.2.3 固體燃料燃燒室的輔助設備
    2.3 液體燃料燃燒室
    2.3.1 特點
    2.3.2 燃燒器
    2.3.3 總體設備
    2.4 氣體燃料燃燒室
    2.4.1 燃燒和燃燒器分類
    2.4.2 燃燒器類型
    2.4.3 安全設備
    2.5 通用鍋爐輔助設備
    2.5.1 風機
    2.5.2 管道和閥門
    2.5.3 煙囪
    3 核反應堆
    3.1 堆型分類
    3.2 反應堆部件和反應堆建筑物
    3.3 核反應堆安全
    3.4 控制和快速停堆
    3.5 計算
    3.6 輕水堆
    3.6.1 壓水堆
    3.6.2 沸水堆
    3.7 重水堆
    3.8 氣冷堆
    3.9 快增殖堆
    4 蒸汽發(fā)生器
    4.1 系統(tǒng)參數(shù)
    4.1.1 類型
    4.1.2 壓力
    4.1.3 溫度
    4.1.4 蒸發(fā)量
    4.1.5 安全
    4.2 蒸汽發(fā)生器的型式
    4.2.1 大水室鍋爐
    4.2.2 使用礦物化石燃料的自然循環(huán)鍋爐
    4.2.3 使用礦物燃料的強制循環(huán)鍋爐
    4.2.4 核反應堆用鍋爐
    4.3 鍋爐的零部件
    4.3.1 蒸發(fā)受熱面
    4.3.2 過熱器和再熱器
    4.3.3 給水預熱器(省煤器)
    4.3.4 空氣預熱器
    4.4 鍋爐設備
    4.4.1 承壓設備
    4.4.2 非承壓設備
    5 設計計算
    5.1 熱力計算
    5.1.1 能量平衡、效率和驗收試驗
    5.1.2 受熱面計算
    5.1.3 流動阻力
    5.2 強度計算
    5.2.1 承受內(nèi)壓的圓柱形殼體
    5.2.2 封頭
    6 給水處理
    6.1 水的性質(zhì)
    6.2 鍋爐給水中雜質(zhì)的影響
    6.3 給水和爐水的品質(zhì)
    6.4 給水處理過程
    6.5 除氣
    6.6 蒸發(fā)
   M 空調(diào)工程
    1 基本原理
    1.1 任務
    1.2 氣象學基本原理
    1.2.1 室外氣溫
    1.2.2 室外空氣濕度
    1.2.3 風
    1.2.4 太陽輻射
    1.3 衛(wèi)生學基本原理
    1.3.1 室內(nèi)氣候
    1.3.2 室內(nèi)換氣
    1.3.3 居室和工作室的舒適室內(nèi)氣候
    1.3.4 工作室和工廠的最佳室內(nèi)氣候
    1.4 制冷技術
    1.4.1 概述
    1.4.2 壓縮制冷方法
    1.4.3 吸收式制冷方法
    1.4.4 蒸汽噴射式制冷方法
    1.4.5 制冷劑和制冷機油
    1.5 供暖方法
    1.6 室內(nèi)空氣處理方法
    2 供暖和空氣處理工程的計算與設計原理
    2.1 熱需求量
    2.1.1 傳導熱需求量
    2.1.2 冷風滲透熱需求量
    2.1.3 特殊情況
    2.2 冷卻負荷
    2.2.1 內(nèi)部冷卻負荷
    2.2.2 外部冷卻負荷
    2.3 空氣需求
    2.3.1 空氣加熱
    2.3.2 通風
    2.3.3 空氣冷卻
    2.3.4 空氣調(diào)節(jié)
    2.4 風道和管道
    2.4.1 熱水和高溫熱水管網(wǎng)
    2.4.2 蒸汽供暖管網(wǎng)
    2.4.3 空氣處理裝置的風道系統(tǒng)
    2.4.4 室內(nèi)空氣分配
    3 供暖系統(tǒng)及其部件
    3.1 單獨供暖
    3.1.1 住房的單獨供暖設備
    3.1.2 較大房間和大廳的單獨供暖設備
    3.2 集中供暖
    3.2.1 系統(tǒng)
    3.2.2 室內(nèi)散熱器和散熱面供暖
    3.2.3 管網(wǎng)
    3.2.4 閘閥
    3.2.5 循環(huán)泵
    3.2.6 熱量的發(fā)生
    3.2.7 供暖中心
    3.2.8 調(diào)節(jié)和控制
    3.2.9 耗熱量的確定
    4 空調(diào)系統(tǒng)和部件
    4.1 自然通風用設備
    4.1.1 窗式通風
    4.1.2 豎井通風
    4.1.3 屋頂天窗通風
    4.1.4 使用鼓風機增強的自然通風
    4.2 空調(diào)裝置
    4.2.1 空調(diào)系統(tǒng)
    4.2.2 空氣分配和空氣出口
    4.2.3 風道網(wǎng)路系統(tǒng)
    4.2.4 氣流的控制與混合
    4.2.5 通風和空調(diào)中心站
    4.2.6 鼓風機
    4.2.7 過濾裝置
    4.2.8 空氣加熱器和空氣冷卻器
    4.2.9 空氣加濕器
    4.2.10 空氣除濕器
    4.2.11 吸音器
    4.2.12 設有送風裝置的后處理設備
    4.2.13 熱的回收
    4.2.14 開關和控制
    5 制冷系統(tǒng)與組件
    5.1 型式,制冷能力范圍和規(guī)格確定基礎
    5.2 直接蒸發(fā)式設備
    5.2.1 結構型式
    5.2.2 主要部件
    5.2.3 開始運轉
    5.2.4 分設式系統(tǒng)
    5.3 水冷卻設備
    5.3.1 構造型式
    5.3.2 活塞式壓縮機——冷水機組
    5.3.3 螺旋式壓縮機——冷水機組
    5.3.4 渦輪式壓縮機冷水機組
    5.3.5 吸收式冷水機組(H2O/LiBr)
    5.4 液化器的冷卻
    5.4.1 風冷
    5.4.2 使用城市自來水或井水的冷卻
    5.4.3 水回收冷卻裝置
    5.5 冷水管路
    5.5.1 調(diào)節(jié)和管路布置
    5.5.2 遠程制冷中心站
    5.5.3 壓力保持
    5.5.4 冷表面的隔熱保護
    5.6 冷卻水回流管網(wǎng)
    5.6.1 管路布置
    5.6.2 水的處理
    6 熱泵系統(tǒng)和組件
    6.1 概述
    6.2 類型和部件
    6.3 系統(tǒng)
    6.3.1 獨立式熱泵系統(tǒng)
    6.3.2 中心式熱泵
    6.3.3 由燃氣發(fā)動機拖動的壓縮式熱泵
    6.3.4 吸收式熱泵
    7 特殊空調(diào)系統(tǒng)
    8 經(jīng)濟性和能源消耗
    8.1 概述
    8.2 制冷工程
    8.2.1 電驅(qū)動式壓縮制冷機組與吸收式制冷機組的比較
    8.2.2 熱泵與燃氣鍋爐的能源費用比較
    8.3 供暖與空調(diào)工程
    8.3.1 資金費用
    8.3.2 能源消耗
    8.3.3 操作與維修
    9 附錄M:圖與表
   N 能源經(jīng)濟
    1 能源供應規(guī)劃
    1.1 投資費用
    1.2 未來的能源供給
    1.2.1 節(jié)能
    1.2.2 新的一次能源
    2 一次能源和它的加工
    2.1 一次能源
    2.2 一次能源的加工
    2.2.1 煤的精制
    2.2.2 原油
    2.2.3 天燃氣
    3 一次能源轉換為有效能源
    3.1 電能生產(chǎn)
    3.1.1 電站的設施
    3.1.2 核電站
    3.1.3 燃氣輪機
    3.1.4 發(fā)動機(內(nèi)燃機)
    3.2 熱電聯(lián)供
    4 有用能的分配和轉換
    4.1 遠距離供能
    4.2 遠距離供熱系統(tǒng)
    4.2.1 熱電站
    4.2.2 區(qū)域供熱
    4.3 電力供熱
    4.3.1 蓄熱器供熱
    4.3.2 日間電供熱
    4.4 蓄能
    4.5 能量輸送
    4.5.1 管道輸送
    4.5.2 電能的遠距離輸送
    5 附錄N:圖和表
   O 機器動力學
    1 曲柄機構、慣性力和慣性力矩、飛輪計算
    1.1 多缸往復機械的轉矩波動圖
    1.2 飛輪計算
    1.3 慣性力、慣性力矩
    1.3.1 單排式活塞機
    1.3.2 V型和W型活塞機
    2 振動
    2.1 扭振
    2.1.1 轉動慣量
    2.1.2 扭簧剛度
    2.1.3 運動方程式
    2.1.4 自由振動
    2.1.5 活塞發(fā)動機中的激振轉矩
    2.1.6 其它的激振力
    2.1.7 諧波激振下的強迫振動
    2.1.8 瞬時振動過程
    2.1.9 阻尼、緩沖
    2.2 機器軸的彎曲振動
    2.2.1 計算模型
    2.2.2 滑動軸承
    2.2.3 不平衡量引起的振動
    2.2.4 一階臨界轉速的計算
    2.2.5 彈性支承
    2.2.6 轉動慣量和陀螺效應
    2.2.7 其它效應
    2.3 振動的隔離
    2.4 平衡
    2.4.1 導言
    2.4.2 剛性轉子的平衡
    2.4.3 彈性(撓性)轉子的平衡
    2.4.4 平衡精度指標
    3 機器音響學
    3.1 基本概念
    3.2 機器噪聲的產(chǎn)生
    3.3 降低機器噪聲的可能性
   P 活塞式 機械
    1 一般概念
    1.1 往復式活塞機械
    1.1.1 工作原理
    1.1.2 計算基礎
    1.2 相似原理
    1.3 系列
    1.4 結構設計
    1.4.1 機體和底座
    1.4.2 氣缸和缸蓋
    1.5 冷卻和潤滑
    1.5.1 冷卻
    1.5.2 潤滑
    2 泵
    2.1 工作原理、種類和應用
    2.2 計算基礎
    2.2.1 流量和容積效率
    2.2.2 壓頭、速度和壓力
    2.2.3 流動損失
    2.2.4 吸入能力
    2.2.5 推桿力
    2.2.6 能量、功率、效率
    2.3 特性曲線
    2.4 空氣室
    2.4.1 液體的脈動
    2.4.2 振動
    2.4.3 結構
    2.5 零件
    2.5.1 活塞
    2.5.2 控制機構
    2.5.3 填料盒
    2.6 泵裝置的運行
    2.7 已生產(chǎn)的泵
    3 壓縮機
    3.1 工作方式,類型和應用
    3.2 單級壓縮
    3.2.1 壓力和溫度
    3.2.2 有害容積
    3.2.3 容積和質(zhì)量
    3.2.4 充氣效率
    3.2.5 工作過程
    3.2.6 功率和效率
    3.3 多級壓縮
    3.3.1 壓力和溫度
    3.3.2 流量和功率
    3.4 結構型式
    3.4.1 結構設計原則
    3.4.2 級的分配
    3.5 設計和運轉特性
    3.5.1 設計
    3.5.2 運行特性
    3.6 氣閥
    3.6.1 結構和作用原理
    3.6.2 計算
    3.6.3 氣閥的布置
    3.7 調(diào)節(jié)
    3.7.1 雙點調(diào)節(jié)
    3.7.2 連續(xù)調(diào)節(jié)
    3.8 已制成的壓縮機
    3.9 活塞式壓縮機的特殊形式
    3.9.1 旋轉式壓縮機
    3.9.2 螺桿壓縮機
    3.9.3 無油壓縮機
    3.9.4 高速壓縮機
    4 內(nèi)燃機
    4.1 分類和應用
    4.2 工作方式和工作過程
    4.2.1 工作方式
    4.2.2 比較循環(huán)
    4.2.3 實際工作循環(huán)
    4.3 換氣
    4.3.1 換氣過程的特性參數(shù)
    4.3.2 配氣機構
    4.3.3 四沖程發(fā)動機的換氣過程
    4.3.4 二沖程發(fā)動機的換氣過程
    4.3.5 發(fā)動機的增壓
    4.4 發(fā)動機中的燃燒
    4.4.1 發(fā)動機的燃料
    4.4.2 汽油機的燃燒和混合氣形成
    4.4.3 柴油機的混合氣形成和燃燒
    4.4.4 混合式發(fā)動機的混合氣形成和燃燒
    4.5 汽油機的混合氣形成和點火裝置
    4.5.1 化油器
    4.5.2 汽油噴射
    4.5.3 點火裝置
    4.6 柴油機混合氣形成裝置
    4.6.1 噴射系統(tǒng)
    4.6.2 噴油泵
    4.6.3 噴油嘴
    4.6.4 起動和著火輔助裝置
    4.7 運轉特性和特性參數(shù)
    4.7.1 功率、扭矩和油耗
    4.7.2 特性參數(shù)
    4.7.3 環(huán)境狀況
    4.7.4 作為動力裝置的內(nèi)燃機
    4.8 發(fā)動機的設計
    4.8.1 相似關系和應力
    4.8.2 發(fā)動機結構型式
    4.8.3 發(fā)動機的零部件
    4.8.4 已制成的發(fā)動機結構
    4.9 菲利浦斯特林發(fā)動機(Philips-Stirling-Motor)
    5 附錄P:圖與表
   Q 汽車工程
    1 基礎
    1.1 車輛的結構形式
    1.2 行駛阻力
    1.2.1 滾動阻力WR
    1.2.2 空氣阻力WL
    1.2.3 側向力阻力Ws
    1.2.4 爬坡阻力Wst
    1.2.5 加速阻力WB
    1.2.6 總阻力W
    1.2.7 行駛功率
    2 結構元件
    2.1 傳動系
    2.1.1 離合器
    2.1.2 變速器
    2.1.3 萬向節(jié)軸
    2.1.4 軸的驅(qū)動機構
    2.1.5 傳動損失
    2.2 制動器
    2.2.1 基礎
    2.2.2 結構型式
    2.2.3 制動器的操縱
    2.3 車輪導向系統(tǒng)和轉向
    2.3.1 車輪導向系統(tǒng)和減震
    2.3.2 轉向
    2.4 車輪和輪胎[29,30]
    2.4.1 車輪[31,32]
    2.4.2 輪胎
    2.5 車身
    2.5.1 設計方案
    2.5.2 未油漆的車身
    2.5.3 裝備
    2.5.4 空調(diào)[45-47]
    2.5.5 聲學
    3 彈性和行駛舒適性
    3.1 路面
    3.2 汽車模型
    3.2.1 非直線性
    3.2.2 雙軸汽車(多軸汽車)
    3.2.3 行駛舒適性
    4 轉向性能
    4.1 汽車作為調(diào)節(jié)環(huán)路
    4.1.1 穩(wěn)定的轉向性能
    4.1.2 瞬態(tài)響應
    4.2 司機和汽車
    4.3 轉彎通道寬度要求
    5 事故力學
    5.1 基礎
    5.2 防止損傷危險的措施
    5.3 適合性
    6 汽車的電氣與電子學
    7 附錄Q:曲線和表格
   R 流體機械
    1 一般原理
    1.1 流體動力學
    1.1.1 任務和分類
    1.1.2 工作原理
    1.1.3 流體動力學定律
    1.1.4 絕對流動和相對流動
    1.1.5 泵和壓縮機葉片的排列
    1.1.6 渦輪的葉片排列
    1.1.7 葉柵,級,機器,裝置
    1.2 熱力學
    1.2.1 熱力學定律
    1.2.2 狀態(tài)變化
    1.2.3 總效率
    1.2.4 靜效率
    1.2.5 多變效率和等熵效率
    1.2.6 機械損失
    1.3 工作流體
    1.3.1 熱狀態(tài)與熱量(卡路里)狀態(tài)參數(shù)的一般關系
    1.3.2 理想液體
    1.3.3 理想氣體
    1.3.4 真實流體
    1.3.5 液體的空化
    1.3.6 蒸汽的冷凝
    1.4 葉柵
    1.4.1 葉片在葉柵上的排列
    1.4.2 靜葉柵和動葉柵
    1.4.3 按速度變化和壓強變化分類
    1.4.4 通過葉柵的真實流動
    1.4.5 葉柵設計
    1.4.6 葉柵特征參數(shù)
    1.4.7 葉片在葉柵上合理排列的準則
    1.4.8 葉型損失
    1.4.9 葉端損失
    1.5 級
    1.5.1 葉柵組合成級
    1.5.2 動葉柵和靜葉柵的相互影響
    1.5.3 級的特征參數(shù)
    1.5.4 多級壓縮機的軸向重復級
    1.5.5 壓縮機的徑向重復級
    1.5.6 壓縮機級的特征參數(shù)范圍
    1.5.7 渦輪的軸流重復級
    1.5.8 徑流渦輪級
    1.5.9 渦輪級的特征參數(shù)范圍
    1.6 機器整體設計
    1.6.1 葉片組,進出口機殼
    1.6.2 機器特征參數(shù)
    1.6.3 機型選擇
    1.7 運行狀態(tài)和調(diào)節(jié)可能性
    1.7.1 機器特性曲線
    1.7.2 壓縮機不穩(wěn)定工作范圍
    1.7.3 裝置的特性曲線
    1.7.4 機器與裝置聯(lián)合工作
    1.7.5 壓縮機的調(diào)節(jié)
    1.7.6 渦輪的調(diào)節(jié)
    1.8 主要部件的應力和強度
    1.8.1 旋轉盤,旋轉柱
    1.8.2 撓度,轉子的臨界轉速
    1.8.3 葉片的離心荷載
    1.8.4 作用于葉片的恒定流動力
    1.8.5 葉片振動
    1.8.6 機殼
    1.8.7 熱應力
    1.8.8 材料性質(zhì)
    2 水輪機
    2.1 概述
    2.1.1 特性
    2.1.2 水電站
    2.1.3 經(jīng)濟核算
    2.2 沖擊式水輪機
    2.2.1 帕爾頓水輪機
    2.2.2 奧斯伯爾格水輪機
    2.3 反擊式水輪機
    2.3.1 法蘭西斯水輪機
    2.3.2 卡普蘭水輪機
    2.3.3 德里亞茨水輪機
    2.4 材料
    2.5 特性曲線
    2.6 極限工作狀態(tài)
    2.7 徑流電站和抽水蓄能電站
    3 葉片泵
    3.1 概述
    3.2 機型
    3.2.1 轉輪
    3.2.2 機殼
    3.2.3 流體
    3.2.4 材料
    3.2.5 驅(qū)動裝置
    3.3 運行特性
    3.3.1 空蝕
    3.3.2 特性曲線
    3.3.3 葉片泵的功率匹配
    3.3.4 軸向推力平衡
    3.4 泵的應用
    4 螺旋槳
    4.1 導言
    4.2 船用螺旋槳
    4.3 飛機螺旋槳
    4.4 直升飛機轉輪
    5 費廷液力傳動器
    5.1 原理和結構形式
    5.2 設計
    5.3 費廷離合器
    5.4 費廷轉換器
    6 汽輪機
    6.1 術語
    6.2 結構形式
    6.2.1 發(fā)電站透平機
    6.2.2 工業(yè)用渦輪機
    6.2.3 小型渦輪機
    6.3 部件結構
    6.3.1 機殼
    6.3.2 閥
    6.3.3 葉片組
    6.3.4 軸密封
    6.3.5 旋轉裝置
    6.3.6 軸承
    6.4 起動和運行
    6.5 調(diào)節(jié)設備,安全設備和保護設備
    6.6 設計計算
    6.6.1 概述
    6.6.2 工業(yè)用渦輪機計算
    7 渦輪壓縮機
    7.1 定義和應用范圍
    7.2 通風機
    7.3 離心式壓縮機
    7.4 軸流式壓縮機
    7.5 結構
    7.6 特性曲線和設計值
    7.7 操作方式
    7.8 設計計算
    7.9 性能試驗
    8 燃氣輪機
    8.1 作為熱機的燃氣輪機
    8.2 熱力學基礎
    8.2.1 理想氣體可逆循環(huán)過程
    8.2.2 實際燃氣輪機循環(huán)
    8.2.3 計算結果
    8.3 裝置的組成部分
    8.3.1 透平機械
    8.3.2 燃燒室
    8.3.3 回熱器
    8.4 重型結構的燃氣輪機及由航空推進裝置發(fā)展而成的燃氣輪機
    8.5 輔助系統(tǒng)
    8.5.1 調(diào)節(jié)
    8.5.2 燃料供應
    8.5.3 潤滑油系統(tǒng)
    8.5.4 其它輔助系統(tǒng)
    8.6 應用
    8.6.1 發(fā)電
    8.6.2 管道輸送
    8.6.3 交通運輸
    8.7 運行
    8.7.1 部分負荷運行
    8.7.2 特殊運行狀態(tài),維護
    8.8 腐蝕、磨蝕和積垢
    8.9 材料
    8.10 環(huán)境污染問題
    8.10.1 污染物質(zhì)
    8.10.2 噪聲
    8.11 特性曲線族
    表14.最主要的幾種有害物質(zhì)和其特征值
    表15.帶有序號、符號、名稱與相對原子質(zhì)量的元素周期表
    表16.重要的化合物
    表17.聲學技術主要參量
    表18.近似的聲學效應值
    表19.有害物質(zhì)影響規(guī)范按“噪聲防護技術指南”TA-噪聲(1968),即VDI2058活頁1
    表20.dB換算成壓力比或功率比(壓力平方比)以及反換算
    表21.字母表
    表22.縮寫詞及其基本定義
   本手冊各部分及附錄中有關工程控制器方面摘要引證的參考資料出處
   重要的國外標準
   第二卷專業(yè)名詞對照
   第三卷專業(yè)名詞對照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