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九年(793)二月城鹽州,自是邊患息;八月一代重臣李晟薨,標志著德宗前期戰(zhàn)亂時代的結束,正像郭子儀薨恰標志著大歷時代的終結一樣,此后天下漸次太平。當然,就文學時代的分期而言,我以為貞元八年作為大歷時代的結束更為合適。因為在這一年,大歷時代的幾位文壇盟主包信、李紓、劉太真相繼去世,同時以權德輿為首的一批幕府文士登朝,取代了他們的位置,成為大歷臺閣詩風的繼踵者和元和詩人的提攜者。從德宗登基到貞元八年的這十三年,是大歷詩歌由高潮轉向低潮的時期。以大歷十才子為代表的臺閣詩人,因長期沉跡下僚,銳氣銷盡;兼之到建中末貞元初前后,諸子死的死,貶的貶,無復昔日聯袂游從之盛,其風塵苦語漸與地方官詩人合流。而地方官詩人也年事日高,逐漸凋零,除戴叔倫、戎昱二三子還保持著對現實的熱切關注,大部分都心灰意懶,日趨閑放。建中初江西道一的馬祖禪流行,曾給禪林帶來任心直行的狂蕩作風。風氣所及,坦蕩寫意的詩風也成為建中貞元后詩歌的傾向性特征。這在方外詩人的創(chuàng)作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而地方官詩人也漸向方外詩人靠攏。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方外詩人的詩風占主導地位之時,到貞元后期,詩壇就形成了方外詩人與權德輿等新臺閣詩人二分天下的局面。至于貞元九年以后登上詩壇的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人,要到永貞以后才產生影響。這一代人雖育于亂中,但在漸次太平的建中貞元年間長成,他們的心理素質終究與前輩不同。昔日的繁華留下一個令人神往卻又永遠只........